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北京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山村供水有了“双保险”

发表时间:2024-08-14
8月12日,简昌村村民郭罗照在自家院子里和小孙女一起用自来水清洗果蔬
  □本报记者 刘帅冶 文/图
  今年6月,北京市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快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精神,发布《北京市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方案(2023年—2025年)》,明确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及相关政策。
  决策落地见效是改革推进的“最后一公里”。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简昌村的群众近期迎来一件大事:全村告别山泉水单一水源,建成标准化供水站,村里供水有了“双保险”。
  “老郭,快打开水龙头,试试水!”隔壁邻居喊了一嗓。
  正拾掇院子的简昌村村民郭秀利,放下扫把,直奔厨房,拧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涌出。郭秀利用手一捧:“呵,这井水真清凉!”
  “简昌村处于深山区,有30余户人家,近百口人。”清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于永红介绍,“过去,村里只有山泉水单一水源,受季节等自然因素影响,供水不稳定。去年8月,村里开始修建标准化供水站。”
  “双水源保障对我们村太重要了。”从小在村里长大的郭秀利打开了话匣,“山泉水哪都好,就是冬夏量太少。要是赶上干旱,眼瞅着水龙头出水越来越少,‘滴答、滴答’,心里急。入冬后,山上温度低,水一上冻,又是个大问题。”
  这几年,生活变好了,到村里走亲戚的多了,吃农家菜、住民宿的游客也是来了一拨又一拨。
  山村越来越热闹,郭秀利和村民们却担心起来,万一山泉水哪天供应不上了,怎么办?
  和郭秀利一样,门头沟区供水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焦少昆也经常琢磨,如何能让山村里的群众喝水更安心。
  “山区供水点多、线长、面广,我们一直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路上积极探索。”焦少昆说。
  他们为村民做好山泉水保障的同时,在村里修建了标准化供水站,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供水水质,确保群众用水安全。
  去年以来,门头沟区通过水源保障工程、供水站标准化改造、管网联通、消毒设备安装与置换工程等,为全区依靠山泉水单一水源的黄安、双涧子、简昌等12个村提供双水源保障。
  通过“双保险”,山泉水单一水源村实现了“山泉水+地下水”互备互补、平急两用,既充分利用泉水资源补充农村供水水源,减少地下水资源开采;又通过稳定的地下水水源,解决受季节等自然因素影响,山泉水供水不稳定的问题。
  因为供水有了“双保险”,郭秀利悬着的心放了下来:“现在,天气再变、人再多,咱也不怕了。”
  “我打算再修一修房子,明年把民宿开起来。”郭秀利信心满满,“简昌山美水美,生意一定会兴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北京市水务局供水管理处三级主任科员费晓轩说,“我们将根据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和分布,采取以大带小、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快推进县域统一管理。通过整合优化应急保障资源、完善供水突发应急预案、建立平急两用的农村供水应急保障体系,力争到明年年底初步形成体系布局完善、设施集约安全、管护规范专业、服务优质高效的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格局。”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8月14日

作者:刘帅冶
责任编辑:罗景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