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耀鹏:用好市场这“无形的手”
问:过去华北地区长期依靠开采地下水来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这种格局对威县推进节水工作有什么影响?
崔耀鹏:华北平原用仅占全国6%的水资源,养活了全国近1/4的人口。过去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华北地区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而威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多年人均水资源量仅127立方米,占全国的5.7%,属于资源型极度缺水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用好每一滴水,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当务之急。党的十八大以来,威县坚决落实党中央要求,坚持“控节补蓄换”五措并举,投资近10亿元,实施了地表水厂和生活水源置换等系列项目,地下水基本实现采补平衡,代表省市接受了“国家四部委”地下水压采验收考核,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问:在县域节水工作中引入市场化的理念,有什么好处?
崔耀鹏:从政策来看,国家鼓励支持合同节水项目。2017年和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两次出台关于合同节水管理的政策文件,河北省也出台了有关文件。公共机构合同节水模式,由社会企业先期投入节水改造,用获得的节水效益支付投入改造的成本,分享节水效益。这种模式有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拓宽资金渠道,调动社会资本的力量,二是可以集成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管理模式,共同参与节水工作;从工作实际来看,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还有5亿人口在农村,地区发展差异很大,对于有资金和技术瓶颈的欠发达地区来说,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开展节水工作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问:威县的合同节水模式有什么特点?整体节水效果如何?
崔耀鹏:威县实施合同节水管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开展比较早,2019年我们就开始探索;另外一个是实施范围广,包括公共机构、供水管网等多个领域。一方面,我们抓公共机构的引领示范,邢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15家公共机构开展了两批合同节水管理试点,平均节水量都在10%以上,今年威县要实现54家公共机构全覆盖。另一方面,在供水管网领域开展智慧平台建设,通过与节水企业合作,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全县智慧节水平台,实现了县域内供水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既有效破解了资金难题,又推进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近三年累计节水74.2万吨,节能增效1360余万元,2023年被水利部命名为第五批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责任编辑:罗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