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四川

南阳泉:流淌千年的“生命之泉”

发表时间:2024-05-23

寂静的南阳泉

  □易延端 文/图

  “非因射水通幽咽,还自岷源逗碧宗”,是对四川省什邡市南阳泉进行了生动描述。

  千年古泉的名称由来

  远古时代的川西什邡区域,是一片汪洋大海。资料显示,第四纪后期,长江切穿巫峡,湖水尽退,而盆地亦继续上升,湖水干涸。其后数千年的人为加工,移高就低,填滩造渠,逐渐造就了今天什邡平坝区的地貌。什邡平坝地区海拔在700米以下,其中海拔最低点为禾丰镇回龙寺,仅500米。平坝地区石亭江及鸭子河两侧因夏季洪水泛滥,从而形成了广阔的河滩地,即坝区。由于坝区的地下水位高,且砂砾石层渗透性强,因此冒水涌泉较多,泉眼水井密布,沟堰纵横交错。南阳泉、白沙泉就是其中的代表。

  谈及南阳泉的名称由来,不得不提修建于南朝宋大明年间(457—464年)的南阳寺。

  《太平寰宇记》中记载,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后,任命杨秀为益州刺史、总管,封蜀王,统管巴蜀境内二十四州的军政大事。杨秀在什邡狩猎的时候,发现了一尊巨大的石佛像,于是命人在这里建造佛寺。后人在寺院的侧面又修建了杨秀祠堂。据多名南泉当地老人讲述,在后世重修寺院时,人们又将发现的一眼泉凼扩宽加深,因泉凼中挖出一颗石佛头,人们便将此泉叫作“石佛泉”;又因泉水中有无数金色的虾不停地游动,有人又把其称作“金虾泉”。

  后来,人们就以“南阳”二字取代了“石佛”“金虾”,将此泉称为“南阳泉”,且延续至今。

  南阳泉,不仅浇灌了万亩良田,也滋养了一方生灵。不少人“慕泉”迁徙而来,当地居民数量逐步增加,一片片荒沼野泽得到开垦。人们纷纷种植稻秫等粮食作物,将原有场镇进一步扩建,使南阳地区空前繁荣。

  一眼古泉滋养八方百姓

  什邡市南泉镇,因南阳泉而远近闻名。

  驱车出南泉镇政府约700米,公路边一块刻有“南阳泉”的石碑格外醒目。泉凼水略微泛绿,给人深不见底之感。南泉镇老干部邓华堂介绍,南阳泉面积约3200平方米,深度约10米,出水量每秒约0.5立方米。无论是面积和出水量,都堪称“什邡第一泉”。

  南阳泉的泉水,分派堰道之下又有分派堰道,累计分派堰道达六七十个之多,是当地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从清雍正年间起,南阳泉便以灌溉为主,仅少量用于生活饮用。每年春节后,广汉、金堂等地的群众就会自发到南阳泉进行疏浚工作,以保证生产灌溉用水之需。

  在曾经的南泉乡,流传着一句话,“走到南泉乡,到处水汪汪,人家闹抗旱,我们心不慌”。正是因为有泉水滋润,世世代代的百姓和泉水凝结了深厚的感情,南阳泉也被誉为“生命之泉”。

  南泉镇在当地水利、农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泉水资源和交通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特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南泉镇举办的“南泉梦·故乡情”泉语花香乡村文化旅游节、“乐享春天·花漾南泉”“金色花海·醉美南泉”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前来打卡,村民不仅从中获得了经济收益,更看到了泉水经济的美好前景。村民们更加珍爱泉水,积极参与支持泉水产业发展,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南泉镇以南阳泉为生态资源,着力建设幸福美丽乡村,既保护利用了千年古泉,又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优美的活动场地,同时连年的水稻等粮食经济作物丰收,也让农民的生活更加富足,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南阳泉广场上矗立着三座高大的竖墙,其中两座刻着《南泉赋》,“芬芳南泉,水润而诗浸”!

  古老的南阳泉跨越千年,历久弥新,灌溉阡陌间,奏响了动听的“爱泉护泉用泉交响曲”,书写出一幅碧波荡漾的“民生答卷”。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5月23日

责任编辑:王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