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礼
2014年,江西继省级水土保持科技园建成后,又在旗下创建赣南兴国和赣北修水两个水土保持试验推广基地,为江西水土保持科技起飞插上翅膀。
破茧成蝶
江西以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为水土保持科技中心,多年来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和技术推广项目近百项,一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为江西乃至我国南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省级水土保持科技园已为国内外水土保持界所瞩目。
但江西水土保持并未小成即安,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壮大和建设生态江西的提出,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鞭长莫及,全省水土保持技术推广应用乏力、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粗放、科技成果与生产实践脱节等矛盾日显突出。一个依托省院科研优势,再创兴国、修水两个基地的谋划已结茧多年。
党的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国务院在《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和《关于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批复》中,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江西省委 “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战略构想,以及江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南看兴国、北看修水”的整体部署,加速了兴国、修水南北两个水土保持试验推广基地破茧成蝶。
为虎添翼
创建两个水土保持基地,不是随意的延伸和扩张,不是简单的重复重叠,而是强基固脚、填平补齐、为虎添翼。省水利厅总工程师张文捷说:“在两县建立水土保持试验推广基地,为的是接地气,亲山水,惠基层,见实效。”
兴国和修水都是江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兴国县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建立了全省第一个水土保持站——江背水土保持站。修水县也于1977年建立了乡级水土保持站,1980年成立水土保持局,称“江南第一局”。两县水土保持场站一直从事“试验、示范、推广、开发、服务”工作,兼有产、学、研职能。兴国县是全国水土保持的旗帜,修水县是全国水土保持后起之秀,都先后开展了国家“以工代赈水土保持项目”、“鄱阳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长治”水土保持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等,治理经验丰富,水土保持机构完善,治理成果丰硕。
兴国县山地大多为花岗岩风化发育而成的红壤,多年来摸索研究出了一套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草能(源)居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赣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被国家科委确定为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推广指南项目,在南方得到了成功推广和应用。修水县则多为花岗岩和红砂岩风化发育而成的红壤,累计治理的小流域达 58 条,形成了一套“开发治理+生态修复”的赣北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兴国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与日本京都大学、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协作开展了“森林恢复土地生产力的观测与流失治理后植被恢复期的径流泥沙变化观测”,取得了一批真实有效的科研数据。随后,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赣州市农业局等单位在此地先后开展了“南方花岗岩剧烈侵蚀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紫色页岩侵蚀区土地生产潜力研究”“赣南生态农业猪—沼—果模式研究与开发”等,分别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一等奖等。兴国县水土保持局局长谢运源告诉记者:“在兴国,从普通水土保持员工到县长书记,都撰写和发表过水土保持科技论文,热衷和酷爱水土保持科研。这里是原省水土保持科研所所在地。”修水县先后与北京林业大学、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了“江西省修水大坑流域森林水文效益研究”“花岗岩侵蚀区水土保持植被优化组合及其效益研究”“生态农业体系建设赣西北花岗岩侵蚀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探讨”等多项水土保持科研项目,并分别获原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水利厅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等。原省水土保持科研所所长左长青说:“毕业回江西的许多北京林大、各地农大的水土保持毕业生,都住过修水的农舍,爬过修水的山头,大家都尊称修水为水土保持摇篮。”
兴国、修水这种肥沃的水土保持土壤和浓厚的水土保持科研氛围早为省水土保持科研院所垂青,在这两地建立水土保持基地势在必然。
比翼齐飞
兴国基地以建设“一点三面五示范”功能分区为特色。“一点”即以生态示范为基点;“三面”指承载功能示范的三条小流域,即塘背小流域、三角小流域、鹭溪小流域;“五示范”指兴国水土保持生态文化、生态景观、生态产业、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和生态安全等5个推广示范点。
修水基地以建设“一园两流域”为特色。“一园”即修水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下设土壤保育区和水源涵养区两大功能区,大功能区下又分 5 个功能小区,即水土保持的科研试验区、科普展示区、生态农业观光区、水源生态屏障区和水源涵养体验游览区。两流域,指双桥“两岩”(红砂岩、花岗岩)侵蚀区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和汪坪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小流域。
兴国基地规划面积约1.2千公顷,修水基地规划面积约1千公顷,建设总投资分别约为4600万元和2500万元,由国家和省级水土保持相关单位投资以及所在地政府筹资解决。基地建设的共同目标是:达到水土流失治理度80%以上、林草覆盖率80%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80%以上的生态目标;实现建立试验推广基地、技术创新转化平台、生态环境建设样板、宣传普及科技知识窗口和生态旅游观光景点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借此充分展示江西新时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升级版”,生态自我修复保护区“示范版”,山变绿、水变清、民变富、环境美的“梦幻版”三大板块,以及“工程竹节水平沟+植物乔灌草”综合治理,“上截下堵中绿化”的坡面、沟头、沟谷、崩壁、洪积扇系统治理,“补植+封禁+管护”的封育治理,“上乔、中灌、下草,以草促灌,以灌促乔”植物优化组合治理等四大成功模式。
江西提出了科研和人才两大关键性保障措施。科研上,依托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工程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加强重大科研课题投入,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在新技术、新材料,特别是在水土保持应用技术研究的热点、难点和重点上实现突破;人才上,依托省水土保持科研院内现有的3名教高、13名高工、8位博士、50 多位硕士,兴国、修水两县的26名中高级水土保持专业人才以及近4000名水土保持员工,建立一支“高精尖”的人才队伍。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负责人表示,现南北两个基地已形成“比学赶帮”态势,强健的两翼将共同为江西水土保持科研事业起飞发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4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