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 通讯员 童秀清 王胜佳 报道
巍峨秀丽的山川,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引来八方游客热捧。在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的同时,湖北恩施市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完美融合并强势崛起,旅游产业正阔步迈入百亿元大关。
恩施已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随着大清江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清江正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清江河道整治
河段可行船,河岸可观赏
“清江之水来施州,与君夜宿江上舟,我与清江最知已,恋恋欲流欲不流。”这是明代施州卫世袭指挥佥事童昶诗中描写的情景。
为重现这样的场景,2005年州城东门橡胶坝建成,使河道渠化成人工湖,改善了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为开发水上旅游、合理开发水资源提供了平台。在坝袋即将达到设计使用寿命之际,去年年底,经过对多家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进行比选,恩施市确定采用液压升降钢板坝对原橡胶坝进行改造。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朱明远介绍,钢板坝项目将拆除原橡胶坝压板及坝袋,封堵原底板充排水管道,在水平段底板安装液压钢板坝,两侧斜坡段安装固定钢板坝,并对河道进行清淤,建设亲水平台。整个工程分三个阶段实施,6月底完成并实现清江行船的目标。
“桨声灯影,摇橹清江,看秀水青山,观万家灯火”。工程完工后,立坝状态下将提高上游河段水位,尾水可抵达施州大桥,坝顶过流也将形成跌水景观,配合上游码头,对堤岸的美化起到作用。河段可行船,河岸可观赏。
城市污水治理
清江澄清指日可待
“水色清照十丈,分砂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述清江,清江以自己的碧绿澄澈,赢得了一个既朴素又充满诗意的名字。
时代变迁,城市发展,随着恩施城区人口的增加,州城污水处理设施明显滞后,已无法满足排污现状的需要,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对现有污水管网进行扩容迫在眉睫,打造山清水秀的人居环境成了政府的当务之急。
清江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应运而生,项目分为东岸和西岸两个标段。
清江东岸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北起红江桥,南至橡胶坝,管道全长4.3公里,采用直径为1420毫米的钢管;清江西岸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北起恩施市清江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公司围墙外排污口,南至规划高桥河泵站,管道全长6.2公里,采用直径为1200毫米至1800毫米的钢筋混凝土管。扩容之后的污水管网可将污水输送至即将修建的大沙坝污水处理厂。
“清江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于2月18日开工,东、西两岸每天有12台大型挖掘机下河作业,为管道铺设做前期准备。”现场负责人说,施工单位在清江东、西两岸修建了8条施工便道,园林部门对两岸树木进行抢救性移植。
“我很关注恩施的新闻动态,所以对这项工程很了解。”76岁的章继武说,“作为老城区的居民,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一直见证着恩施城区的发展,到时候水清了,逛亲水走廊,到清江中嬉水,想起来就美。”
保护与开发
有水可见可亲,有船可赏可玩
打造一座山清水秀的园林城,不仅是各级政府的目标,而且是恩施人民的期盼。
2015年11月27日,清江恩施中心城区(东门大桥至红江桥段)景观综合设计方案初步确定。整个工程全程4.3公里,项目初步测算1.26亿元,规划提出了“一带三区八景观”的设计思路,坚持“融合、重塑、辐射”的设计理念,将清江中心城区段打造成集防洪、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实现市民“有水可见可亲,有船可赏可玩”的美好愿景。
山与水融合,人与水相亲。清江城区段将更好地适应城市“宜居、宜旅”的开放空间及旅游体系,丰富和完善城市景观环境的层次和档次,使母亲河更具魅力。
来自桂林的吴凤玲带着孙子、孙女在亲水走廊上散步,吴凤玲一家已准备长期定居恩施:“这儿很好啊,山清水秀,每天在这亲水走廊走一走,别提有多美了。”
水生态建设正让清江成为恩施“山水之间的一条生态走廊,文化传承的一轴秀美画卷,宜居恩施的一张亮丽名片”。因山而灵、应水而秀的恩施,将成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迷恋的地方。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6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