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采访组
7月25日,安徽省合肥市巢湖流域防汛应急响应由Ⅰ级调整为Ⅱ级;8月1日,防汛应急响应由Ⅱ级调整为Ⅲ级,至此,合肥市巢湖流域今年汛期的防汛抗洪保卫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这是一场与暴雨洪水的决战。这场胜利,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
今年汛期,巢湖流域继1991年之后,再次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巢湖最高水位12.77米,仅次于1991年的12.80米,居历史第二位。虽然雨情、水情与1991年极其相似,但损失较之明显减少。全市淹没范围66平方公里,仅为1991年的12%;尽管多处遭遇险情,但由于抢险及时,全市没有因为防汛不力造成人员伤亡,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住了城市、城镇和工业区,保住了巢湖和主要河流堤防,保住了交通干线。
大汛小灾,相似的汛情不一样的灾情。在2016年这样又一个特殊的汛期,合肥市巢湖流域防汛工作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大湖名城 共生共荣
巢湖,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横卧于安徽中部,东接长江,西枕大别山余脉。2011年8月,随着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巢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合肥也因坐拥大湖一跃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省会城市之一,并可据此通江达海,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是从那时起,“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成为合肥的战略定位和城市形象,“大湖与名城共生”的理念已经在合肥深入人心。环巢湖区域,是合肥乃至全省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周边分布着党政机关、高校和科教基地、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后台基地、农副产品基地、交通枢纽等。2014年,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格局中,合肥又被明确为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巢湖之于合肥市的重要性,巢湖防汛安全之于合肥市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上,巢湖与长江自然沟通并互为吞吐,湖区水量随江水涨落而变化,“水落山田尽赤土,水涨圩垸多荡没”的记载,屡见不鲜。巢湖流域上游地处山丘区,洪水下泄迅猛,下游圩区及大部分城镇和村庄因地势较低,汛期处于长江和内河洪水位之下,水旱灾害极为频繁。为治理流域洪涝灾害,在国家支持下,巢湖上游修建了董铺、大房郢、龙河口等水库,环湖和支流河道构筑了防洪堤防,实施了河道整治和堤防加固;下游则开挖了牛屯河分洪道,兴建了巢湖闸、裕溪闸、凤凰颈排灌站、无为大堤等一批防洪工程,流域防御洪水能力明显提高。
但今年入梅以来连续不断的强降雨,给巢湖防汛带来了巨大考验。
6月18日—7月6日,巢湖流域迎来多轮强降雨,其中,6月30日—7月5日间的降雨量328毫米,为历史同期最高。
“雨下得急,水涨得猛,巢湖水位最多一天上涨了0.84米!”合肥市水务局副局长陈敏说。
连日大雨导致巢湖及其主要支流西河、兆河、丰乐河、杭埠河、派河、裕溪河等8条河流同时发生超警戒或超保证水位洪水,很快打破历史纪录。裕溪河、兆河、丰乐河超历史最高水位,西河为1955年以来最高水位。7月9日,巢湖水位涨至今年最高12.77米,仅次于同样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1991年,超过保证水位0.77米。
更令人不安的是,由于今年汛期长江干流来水早、汛情大,受外江洪水顶托,巢湖及内河水外排不畅。尤其是6月28日后,巢湖通江闸站长江水位全面超警,基本失去了向外排水的条件,内河、内湖水位居高不下。
在暴雨和高水位的冲击下,险情开始不断出现,尤其是防洪标准相对较低的中小河流和中小圩堤。渗漏、滑坡、垮塌、破圩……险象环生,巢湖防汛迎来了决战时刻。
未雨绸缪 科学调度
面对巢湖紧张的汛情,合肥市快速反应,果断决策;各地各部门上下协同,合力抗洪抢险救灾。
7月1日晚,巢湖水位超过警戒水位(10.5米);7月2日,巢湖水位11.08米。防汛形势的发展,引起了水利专家出身的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的高度警觉和重视。当天上午,吴存荣专程来到市防指,主持召开了形势研判分析会,紧接着又于下午召开全市防汛工作调度会。他反复强调,入汛以来,全市不仅平均降雨量较往年明显偏多,而且雨情水情复杂,一定要坚持“防重于抢、建重于抢、抢重于救”的原则,全面做好“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的准备,把防汛抗洪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广泛动员,全力以赴,切实打好防汛抗洪攻坚战。
“提前的准确研判和果断决策,为我们后面的防汛抗洪工作赢得了主动。”合肥市防办工作人员感慨地说。
7月4日,巢湖25年来首次超过12米的保证水位,并继续上涨。
7月6日,合肥市委就防汛抗洪工作专题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明确防汛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护城市和重要集镇安全,保证交通干线畅通,尤其是沿河、沿湖,要确保有一条抗洪抢险的专门通道。
鉴于汛情持续发展,合肥市防指于7月1日两次提升防汛响应级别,由Ⅳ级响应提升至Ⅱ级响应;7月4日18时,启动合肥市巢湖流域防汛应急Ⅰ级响应,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最高级别。市防指24小时高效运转,气象、水文、水务、防办等部门加强信息互通,市委常委、副市长江洪坐镇市防办,坚持每天早晚两次会商,及时发出防汛各项指令。
自2012年开建的巢湖治理工程,尤其是南淝河、西河、兆河、杭埠河等重点入湖河道防洪整治,环湖大堤防洪加固,河道清淤护岸等水利项目的实施,让今年的巢湖防汛工作有了更多的底气。合肥市的防汛安排和部署,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了。针对巢湖流域今年可能发生的强降雨,2月上旬,合肥市防指就调度巢湖闸、铜城闸、新桥闸等开闸腾空巢湖底水,到3月底,巢湖水位降至汛限水位8.5米,这为后期的防汛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从今年汛期的水雨情来看,若不是提前预降水位,巢湖最高水位必然超过1991年极值,将给防汛带来更大压力。
进入汛期后,合肥市防指通过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抢排内水,河湖联调,库城联动,全力确保防洪安全。联合调度巢湖闸、裕溪闸、新桥闸等,抬高裕溪河水位,创造洪水外排入江条件。在预见有洪峰过境的情况下,减小上游水库下泄流量,减轻主要支流和城区防洪压力。
强降雨发生前,合肥市防指根据气象预报于6月24日、25日两次调度凤凰颈排灌站提前开机排水,截至强降雨发生前的6月28日凌晨,累计抽排西河水量1.39亿立方米,有效降低了西河水位,减少了西河入湖水量。强降雨发生后,凤凰颈排灌站又日夜不间断地开机排水,累计抽排入江涝水6.54亿立方米,最大限度地减轻了西河的防守压力。牛屯河分洪道及时排水入江,缓解巢湖闸下圩区防洪压力。在西河水位超保证水位0.61米,且仍快速上涨时,及时启用东大圩蓄洪区分洪,累计蓄洪2.61亿立方米,有效削减了西河洪峰,减轻了两岸重要圩堤的防守压力。特别是2014年新建的东大圩进洪闸,今年在主体工程完工但尚未验收的情况下首次运用,确保了蓄洪区及时、有效分洪,发挥了重要作用。
边建边防 决战巢湖
7月31日,记者驱车行驶在巢湖大堤上。正值盛夏,烈日当空,巢湖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大大小小的渔船顶着高温,在湖中摆开阵势。高温闷热的天气,宽阔的环湖大道上行人和车辆很少,只有湖边每隔一段就映入眼帘、随风飘扬的防汛红旗,以及大堤上用沙袋、石块等高高筑起的防洪子堤,似乎还在提醒人们,这里是防汛抗洪的“主战场”。
刚刚过去的这个7月,暴雨洪水导致巢湖各类堤防险情不断。雨急,水急,险情急。各地加强巡堤查险,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保卫战”,在巢湖流域接连打响。
干群一心、军民一心,全市组织了包括保卫三河、夜战十五里河、死守店埠河、决战巢湖在内的一系列抗洪抢险“大会战”,完成防汛抢险应急除险加固土石方485万立方米,累计投入施工机械6.7万台班,紧急处理了肥东县三汊圩、肥西县上下司圩、包河区牛角大圩、巢湖市大联圩等一系列突发险情,全市530多处险情得到了及时有效处置。
受今年1号台风“尼伯特”影响,7月14日21时,合肥巢湖市再次迎来大风和强降雨,局部最高风力达7~8级,严重威胁巢湖大堤安全。7月15日8时,因长时间湖水浸泡及风浪冲击,湖滨大道西坝口至龟山公园5.2公里处堤坝迎水面出现局部崩塌,形势异常严峻。险情发生后,巢湖市防指立即组织技术专家赶赴现场研判,制定抢修方案。同时,启动应急抢险措施开展抢险。调用运输车运输土石填固崩塌堤段,加固堤防,增强抵御风浪能力;组织120名党员突击队员抛枝挡浪,减少风浪对大堤的冲击;省武警二支队110名武警官兵紧急增援抢险。经过广大党员干部及武警官兵的持续奋战,险情得到控制,安全隐患被有效排除。
面对多年未遇的大洪水,合肥市坚持“建大于防、防大于抢、抢大于救”防汛思路,在突出抓好巢湖大堤、十五里河、南淝河、店埠河、杭埠河、派河等堤防防洪的同时,强力推进除险加固和填塘固基工程,坚持边建边防,既防御了洪水,也提高了堤防防洪标准。
虽然已经出梅,巢湖流域的主要降雨期亦已结束,但这场防汛抗洪的“保卫战”还在继续。巢湖只有裕溪河和牛屯河两个外排入江通道,加之前期长江水位居高不下,导致巢湖退水缓慢,合肥市主要河湖仍处于高水位,各类堤防长期处于高水位浸泡状态,防汛压力依然不小。
“战高温防汛,这是现阶段的一大特点。防汛警报一日不解除,我们一日不松懈。”合肥市防指副指挥长、市水务局局长徐春雷说。
8月1日中午,记者在庐江县东大圩蓄洪区西岸的兆河堤防上,遇到了巡堤员章艳。他是附近白湖农场的工人,自6月下旬单位组织上堤参加巡堤查险,他已经在堤上值守1个多月了。巡堤查险要求24小时不间断,章艳和他的5名工友分成两组,白天、黑夜轮班倒。“之前每500米一个责任段,最近刚刚改成1000米一段,抢险巡堤,我们农场的人几乎全部动员起来了。”章艳说。
在防汛安全紧抓不放的同时,合肥市的水毁修复和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开始。作为灾后首个恢复重建项目,十五里河整治初设已经提交审查,8月将完成招投标,9月就将开工建设。农业抗灾自救和恢复生产工作也在进行中,各地正在抢排涝水,及时补种农作物,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决战巢湖,大汛小灾。2016年这个不平凡的汛期,必将在巢湖流域防汛抗洪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6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