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炯其
2014年4月,地处重庆主城西郊的璧山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通过三年多的加紧建设,璧山的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效益凸显,水与城市、水与生态、水与自然和谐交融,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隆冬时节的璧山,虽天寒地冻,却青山绿水,生趣盎然。近年来,璧山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坚持“与水共生、依水发展”理念,借力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激活“生态资本”,逐步走出了一条水与生态交融发展之路。
“千年璧山,深绿城市”,镌刻在璧山秀湖公园天子桥附近石碑上的八个大字,让市民和游客们纷纷驻足、品读。璧山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顶层设计,突出“深绿”定位,坚持以工匠精神和绣花功夫,持续推进“秀美绿城”“活力水城”“文化古城”建设。城市公共绿地超过190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植物品种超过2800种,立体绿化累计达到25万平方米。城市管理下足“绣花”功夫,通过细节进步啃下城市治理许多“硬骨头”。
水,是一座城市的灵气所在。2010年,璧山开启了与水共生、依水发展的治水兴城之路,从铁腕治理污水横流的璧南河到率先将治污领域延伸到关停精养鱼池,从每年新建改造2到5座水库到“一河六湖十八湿地”打造,从“中水回用”工程纵深推进到“海绵城市”试点花落璧山……通过加强水系空间塑造,从“水”入手改善和提升环境质量,璧山把环境转换为了资源、资本和生产力,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在环境魅力驱使下落户璧山、留在璧山,推动了经济增长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碧波映城,城托青山,人在城中,城在画里”是璧山“活力水城”的形象描述。目前,璧山城区水域面积占比提高到10.6%,人均水域面积达到10.2平方米,溪道密度超过3.3公里/平方公里。2017年12月,璧南河荣膺水利部颁发的“最美家乡河”称号。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城市融入自然,是璧山“活力水城”“秀美绿城”的内核。这正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在璧山生态建设中得到生动实践。
璧山在城市建设中,坚持沿道路、河流、湖泊、水库退让30至50米用于生态绿化;2600余种花果植物进城,吸引候鸟长期驻留;生态停车场绿树环抱,湿地公园星罗棋布,点缀城市绿景……
绿色已成为璧山的“主色调”,究其原因,是在城市的建设中,璧山坚持“三不”原则:不与自然争色、不与自然争流、不与自然抢空间。璧山以绿为脉,精心营造“山水拥城、人林共生”的城市绿化系统。在城市建设中,不是遇河填沟,而是遇水架桥,按照“蓄、清、通、纳”的原则建设活力水城。桥梁与河道、路网的有机穿插,实现了水体间连通联动,让“水在城里游”。
如今,璧山已成为公认的干净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16张“国字号”名片成为璧山的“金字招牌”,2017年9月,璧山斩获全国首批、重庆唯一的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殊荣。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8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