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1月6日讯 (通讯员 康贵良 特约记者 陈文进)近年来,甘肃天水市在国家水利部、黄委会和甘肃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举全市之力,上下动员,全民参与,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治理,建立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保治理,形成了以小流域为单元,梯田建设为突破口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综合防治水土流失、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天水市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把治理水土流失与扶贫开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组织编制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确定了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从政策、机制、投入、技术等方面加强项目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公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制、群众投劳承诺制和财务审计制等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十二五”以来,全市先后启动实施了中央预算内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等50项水土保持重点项目。依据规划,2013年-2015年创建完成了“100万亩优质梯田”和“42条精品示范小流域”的奋斗目标,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
围绕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天水市以流域治理为载体、产业发展为根本、群众增收为目的,把精准扶贫工作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推广“梯田+水窖+果园”、“梯田+种草+养殖”、“梯田+农产品+加工”等高效旱作农业种植模式,为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动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天水市通过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建成了秦州区罗玉沟流域大樱桃、麦积区南山流域万亩苹果、武山县桦林沟流域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清水县石沟河流域万亩核桃等一批精品示范工程,使小流域治理项目真正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聚宝盆”,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收入也明显增长,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赞誉,被当地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致富工程”。
天水市树立水土保持治理“一盘棋”的思想,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通过项目整合和资金整合,健全了以项目资金为主、地方财政配套为辅、群众“一事一议”筹资为补充的投入保障体系,使小流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截止目前,累计综合治理小流域151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94.82平方公里,其中:累计兴修梯田467.60万亩,完成水保林277.54万亩,经果林84.06万亩,种草74.1万亩,封禁治理65.16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了67.36%。建成各类淤地坝91座,其中,治沟骨干工程20座,中型淤地坝14座,小型淤地坝60座,淤地面积达60 公顷,各类淤地坝年减少入黄泥沙48万吨,年拦蓄径流150万立方米。甘谷县建成鸭儿沟、柯罗沟2条精品示范小流域,并打造成为全市科学发展水利示范点,天水市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十三五”期间,天水市将规划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50平方公里,实现全市梯田化。届时,全市重点治理区的水土流失将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能力将得到大幅加强。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7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