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11月27日讯(通讯员 丁月良)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水利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11月26日,河南省项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意见》结合全市 “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就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提出了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明确 “十二五”时期全市要围绕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三大任务,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基本建成防汛减灾安全保障、水资源安全保障、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水系生态修复保护、土地资源支撑及水利可持续发展机制体系,形成与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利发展新格局,水利改革发展和现代化走在周口乃至全省前列。
围绕防灾减灾,构建防汛减灾安全保障体系。加快重要干沟治理。计划对全市11条排涝能力较低的中型沟(南新河、驸马沟、枯河、人民沟、九棘沟、白圭沟、曹河、港河、运粮河、北草河、长虹运河),均按5年一遇排涝标准分年度进行治理,基本达到涝能排的目标要求。估算工程总投资1.32亿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要以新一轮治淮工程为契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步伐。2015年前完成纳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谷河治理任务。治理标准二十年一遇防洪,五年一遇防涝,治理长度35.4公里,新建及改造涵闸42座,桥15座。工程规划投资约1.3亿元。加快平原洼地治理。按照20年一遇防洪、3~5年一遇除涝标准,完成纳入国家项目库的我市泥河洼地治理项目,估算工程建设总投资1.6亿元。强化应急能力建设。按照国家“金水工程”要求,建立健全市、乡防汛指挥系统和水文监测体系,提高洪水预警预报和指挥调度能力;加强河道管理,防止侵占河道、缩小洪水调蓄和宣泄空间,避免人为增加洪水风险,做到人水和谐。
围绕供水安全,构建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2011年我市争取国家饮水安全项目资金4890万元,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9.82万人和学校师生1.9万人。“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5亿元,新建农村供水厂6个,打深水井30眼。到2015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水源保护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围绕民生水利,构建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体系。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和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田水利工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开展农村小型沟河综合整治,完善小型井灌区抗旱水源建设,推进机井通电工程,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制定区域统一建设标准,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3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有效灌溉面积增加21万亩,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96万亩。大力推进灌区建设与节水改造。以渠系为单元成线成片整体推进灌区建设,力争投资3300万元,建成小型灌区2个,即南顿灌区和秣陵灌区,设计灌溉及补源面积分别为5万亩、4.2万亩。力争2015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万亩。加快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示范带动”原则,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4.5亿元,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农田30万亩。加快水寨灌区引沙补源及驸马沟改造工程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2020年前建成发挥效益。计划投资3亿元,解决南顿、范集、永丰、高寺、丁集及城区所辖六个办事处30万亩耕地灌溉问题。
围绕生态建设,构建水系生态修复保护体系。开展水资源评价。查清全市水资源总量、分量、可利用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对供需平衡及预测等进行分析评定,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提供技术支撑。统筹利用地上和地下水资源,解决好城市和农村、生产和生活、生态和发展用水。加强地表水污染防治。加强水污染工程防治,尽快建成沙河及驸马沟生态修复工程;按照水功能区划达标要求,严格控制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控制入河排污总量,使全市主要河流水质有明显改善。实施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建立地下水监测体系,提升地下水监控能力;依法划定限采区、禁采区范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防止现有超采区扩大和新超采区出现;加大超采区治理力度,压减开采量,建设替代水源,探索实施雨洪水补给,逐步实现采补平衡。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施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落实“三条红线”制度;编制水资源总体规划、“十二五”节水规划,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扶持节水产业发展,建立节水激励和补偿机制;广泛宣传,积极培育节水文化,引导和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围绕改革创新,构建水利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水利投入增长机制,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1倍。加强城镇水资源统筹管理,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体系改革,加快推进 “数字水利”建设,逐步推进水价改革。加强依法治水,建立健全水利服务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