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讯 (记者 李建国 生效有 通讯员 王四清)去年至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瓦窑滩村农民白振亮一直被幸福的喜悦萦绕着,他种的十几亩番茄去秋全部卖完后,初步算账,亩产8吨以上。白振亮高兴地说:“滴灌好啊,不光省工省时省水省肥省电,最主要的是还能增产!”
实施节水工程迫在眉睫
乌拉特前旗地处河套灌区最下游,按自然特征分为山旱区、山牧区和黄灌区,其中山旱区、山牧区总面积占到全旗的三分之二,涉及5个苏木镇,50个村(嘎查),人口105895人,耕地87万亩,有农灌机电井3483眼。
过去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山旱牧区地下水位每年以近两米的速度迅速下降,井越打越深,抽水越来越难,缺水问题日益凸显,地下水资源开采已被权威部门亮起了“红灯”。
面对这一形势,旗委、政府果断作出决策:山旱牧区不能再这样无度开采地下水,发展农业必须要采取高效节水配套工程措施,要为子孙后代负责。因此,旗委、政府连续3年补助900万元,引导群众实施机电井低压管道节水配套,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地下水位仍持续下降,甚至到了将影响人畜饮水安全的地步。
为彻底解决山旱牧区地下水不断下降这一严重问题,该旗经过认真调研,决定在山旱牧区开展一场全力推动农牧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实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膜下滴灌工程。旗政府为此出台奖励办法:对于集中连片配套滴灌在2000亩以上5000亩以下,且机电井关闭三分之一的项目区,每亩补贴200元;对集中连片配套滴灌在5000亩以上,且机电井关闭三分之一的项目区,每亩补贴300元。这一政策出台以后,山旱牧区广大农牧民非常欢迎,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迅速推广。
滴灌工程让农牧民喜上眉梢
在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公忽洞嘎查膜下滴灌项目区内,记者和机井管理员谷彦中聊起来。谷彦中介绍,过去他管着6眼机井,用12个人也忙不过来,特别是天旱的时候,每天白明黑夜浇地,不能休息,机井24小时不停泵,连续浇几天水,水也供不上。农民们因为抢水还经常发生争吵,甚至打斗。
说起滴灌的好处,谷彦中高兴地打开了话匣子:过去浇12亩地得两天两夜,用电100多度。现在只用6个小时,50度电,电费省一半,时间省一天多半。我现在还是管着6眼井,但只需要6个人,这样人工又省了一半。现在不用白明黑夜浇地了,浇几天还可以歇几天。以前施肥,农民自己一把一把将化肥撒在地里,费工费时,如果水不及时,化肥成分又挥发很多,再说肥也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现在农民只需要把化肥拉到井边就不用管了,我们浇水时,把化肥装入施肥灌中,肥随水走,直接带到作物根部,这样化肥开支又省了近一半。
谷彦中的几个“省一半儿”,具体生动地道出了膜下滴灌带给农牧民立竿见影的好处。
白彦花镇阿贵高勒嘎查有耕地8000亩。2009年,这里的农牧民在水务部门的指导下,带着几分疑惑开始小面积实施膜下滴灌工程。两年后,嘎查的滴灌面积就达到5000多亩。当记者问到嘎查滴灌发展快的原因时,嘎查长布和不假思索地说:“农牧民的积极性高嘛!滴灌这么多的好处,再不搞不就成了傻子了。”布和嘎查长告诉记者,去年他们这里滴灌种植的庄稼产量都高于常规种植的庄稼,番茄亩产8吨以上,个别的亩产上到9吨6,常规种植的也就是四五吨。
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公忽洞嘎查种植大户杨福喜说起滴灌眉飞色舞:“中下等地上了滴灌产量增幅更大。就拿我的玉米来说,往年只能打800斤,今年每亩差不多要上2000斤。”
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大佘太镇和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实施的膜下滴灌种植与传统灌溉种植两种模式效益对比:葵花亩均增产150斤,同比增产42.8%,亩均纯收入增加651元;玉米亩增产350斤,同比增产35%,亩均纯收入增加395元;葫芦亩增产60斤,同比增产46%,亩均纯收入增加621元;番茄亩增产2.5吨,同比增产56%,亩均纯收入增加1096元。
开支减少了,省工了,产量却增了不少,在大佘太、小佘太、明安、白彦花镇及额尔登布拉格苏木滴灌项目区,受益农牧民都以切身感受夸赞着滴灌工程。
根据近期该旗滴灌项目区管理人员提供的灌溉情况分析,膜下滴灌较往年传统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50%左右。 2011年全旗山旱牧区实施的7.07万亩大田膜下滴灌工程,全年可节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1414万m3。
可以说,膜下滴灌节水工程取得了超出预料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节水的农业不是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走节水之路。该旗目前已在山旱牧区推广高效节水灌溉种植面积7.37万亩,其中膜下滴灌溉7.07万亩,时针式喷灌0.3万亩。 前旗叩响了现代农业之门。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该旗计划完成山旱牧区剩余80万亩的滴灌配套任务,在实现山旱牧区地下水采补平衡的同时,实现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我们对此抱着乐观的态度。因为,农业节水农民是受益主体,受益的农民也一定会在未来的节水工作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