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水深
观测并记录测量数据
凿冰孔
□本报记者 生效友 特约记者 潘英华
在祖国北疆大兴安岭的西北麓伊吉奇山的密林深处,发源了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的一级支流——根河。根河蜿蜒流淌在内蒙古高原的冷极地带,夏日里她滔滔不息,桀骜不驯,但在气温零下30—40摄氏度的冬季,她就失去了往日的雄威,裹着厚重的冰衣蛰伏在山川林海间。在根河的流域范围内,存在着大面积的永冻层。
2月的一天,在距离额尔古纳市区12.5公里的根河河面上,出现了3个忙碌的身影,他们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水文勘测局拉布达林水文站长年坚守在基层一线的全体职工:站长李亚和,其他两人分别是白红升和徐鹏。
白红升扛起30斤重的冰镩,徐鹏拿起专用铁锹及测深杆,李亚和带上流速仪、电铃盒和装有热水的暖瓶等测流工具和用品,向将开展测流的临时断面出发。他们蹚着约20厘米厚的没脚积雪,沿着冰河艰难前进,大约30分钟后到达目的地。地处高寒地区,他们当天施测流量的固定位置冰层厚度达1米以上。长年合作的三人配合十分默契:先拿起铁锹铲开积雪,再举起冰镩凿冰,凿碎的冰花向四处溅开,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河流左右两岸的冰底边位置。接着,他们又拿起米尺丈量冰底边的宽度,严格按照《水文测验规范》中的详细要求布置测速垂线。在将各条测速垂线的位置确定好后,紧接着开凿冰孔。
天寒地冻,哈气成冰。在凿冰孔过程中,三位职工的裤子溅满了河水,瞬间冻结成了冰花铠甲,眉毛胡子上也挂满了冰霜。由于冰层较厚,按照规定,需开凿8个冰孔才能满足测流要求,每个冰孔深度为60—70厘米,劳动强度很大。在不方便站立的地方,还得趴在雪地上作业。因为冰层较厚,所以每一个冰孔凿起来都十分辛苦。于是,三个人轮换着交替进行。不一会儿,他们戴在头上的帽子就被甩掉了,脸上流淌着汗水,头上冒着热气。这个平均年龄已经超过50岁的小集体,干得热火朝天。
极寒天气条件下,流速仪只能借助从家里带来的热水回暖才能正常工作。电子计算器也经常因为天冷而不显示数字,他们只好把它放在怀里焐热了再用,用完后再快速放回怀里。计时用的电子数显秒表罢工时,就让备用的机械式秒表上场。信号器在寒冷的冬季也经常因为电池亏电而不能正常工作。
历时近两个小时,冰层测流工作才圆满结束。看着用汗水换来的数据,他们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论酷暑严寒、风霜雨雪,这些忙碌的水文人总会出现在根河边上,他们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累着宝贵的水文资料,为上级防汛抗旱工作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信息。
本文图片均由内蒙古自治区水文总局提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6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