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县小流域治理 李亚 摄
□本报记者 汤少林
打开中国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距北京2000多公里的陕西,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地总面积达6.27万平方公里,占整个中线水源地面积的66%。同时,在“北调”的“南水”中,陕西境内的丹江、汉江年均入库水量284.7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年均入库水量的70%。
今天,在陕南,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900多万人都知道,脚下这片土地上或窄或宽的河流,将流向哪里;它的水质和流量,对于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永续运行,意味着什么。
保护一江清水永续北上,陕西省重任在肩,使命光荣。
蓄水保土
绘就生态陕南
根据陕西省第三次遥感普查,汉丹江流域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4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4.1%,平均年土壤侵蚀量近1.2亿吨。陕西汉丹江流域面积仅占长江流域面积的4%,输沙量却占到长江流域的12%,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007年,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简称“丹治”工程)启动。2012年9月,陕西省“丹治”工程二期项目启动。截至目前,陕西“丹治”二期工程累计治理小流域166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74平方公里。
水源区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田、林、路、塘、渠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使脆弱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工程防御体系大大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面源污染也初步得到控制。
昔日山洪灾害严重的荒山、荒坡、荒沟,如今变成林木茂盛、鸟语花香、溪流潺潺的百姓乐土。最新监测数据表明,项目区年均保土能力已达到5000万吨,蓄水能力已达到4.3亿立方米。
点面共举
根治“面源污染”
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为农业面源污染,尤其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从2007年起,陕西省在水源区实施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工程。2009年,省水保局与西安理工大学启动了“陕西省丹汉江水源区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过程与调控研究”课题,对面源污染的来源、规律、特性、治理途径等进行广泛调查和系统研究。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陕西积极开展以面源污染防治为核心的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建设。结合水土流失治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面源污染。
5年来,依托“丹治”工程,陕西在水源区24个县(区)建设了29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总投资1.18亿元。这种治理模式正呈逐年扩大趋势,逐渐覆盖陕南28个县区。
在“点源污染”治理方面,陕南三市以“手术刀治疗”为先导,关、停、并、转、迁了370多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全面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同时,进行大面积“药物治疗”,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及工业园区、移民集中居住区环保设施。目前,水源区54个市、县(区)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已全部建成运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2%。
2014年2月13日,水利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陕西丹凤县桃花谷、西乡县樱桃沟等5个园区跻身其中。
“三不”原则
不可触及一条
保障汉江“天生丽质”永不变色,陕南三市严格遵守“三不”原则:生产建设单位没有依法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或编制的水土保持方案未经批准的,生产建设项目不能开工建设;生产建设单位没有按照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生产建设项目不能通过专项验收;水土保持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生产建设项目不得投产使用。
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工程开工建设以来,陕西省坚守“三不”原则,共审批陕南三市水土保持方案930多项,验收水土保持设施400多个,实现了对生产建设单位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将人为水土流失问题纳入可控范围。
2014年11月26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涵养区的陕西安康市召开“汉江水质保护”新闻发布会,通报该市7家企业水解物皂素项目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被责令关停,江南污水处理厂等17家企业未按规定或违法排污分别被限期治理、停产整改。近年来,安康市共依法关停“两高”企业300余家,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2015年,陕西省召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专题会议,强调要尽快适应工程通水后工作重点的转变,由工程建设转向水质保护,由建设管理转向运行管理。继续按照“循环、集中、工程、补偿、问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防污治污、水源涵养和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确保陕西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5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