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60713275162262896.jpg)
旭日映泔河 张军旗摄
渡槽边的收割 赵波摄
□本报通讯员 赵增社 刘建锋
从秦汉隋唐的千年辉煌到宋元明清的抱残守缺,古代陕西水利兴衰明显。清末,陕西省渠堰灌溉面积仅54万亩,相当于宝鸡峡目前灌溉面积的1/6。关中礼泉等地,当初别说浇地,吃上干净水也是奢望,平原掘百米之井,山地靠地窖收雨。如今,依靠宝鸡峡工程,它成了闻名全国的苹果之乡。
泾渭两水绕 夹裹旱腰带
自古泾水、渭水一南一北,泾渭分明,润泽桑梓。渭河河谷以北干旱缺水的黄土高原,人称渭北旱原,占陕西省面积的19.7%。土层厚,光照足,是多种农作物的适宜生长地,被视为陕西潜在粮仓。但因严重缺水,亩产仅为153公斤。据志载,1929年,陕西泾渭汉褒诸水断流,老树枯萎,井泉枯竭。全省92个县,发生旱灾达91个;940余万人,饿死250万,逃亡40万。
随着宝鸡峡的建成通水,礼泉、乾县等高原人民感受到了水兴农稳,开灌几年后,家家有余粮。到上世纪80年代,不再为填饱肚子发愁的人们开始大面积栽植苹果、梨等果树,人民的钱袋、粮袋开始鼓了起来,潜在粮仓开始发挥显著社会效益。
站在宝鸡峡塬上工程通水45年历史关口,宝鸡峡人坚持“关中留水”区域方略,竭力服务群众。灌区百姓吃水不忘打井人,感恩缔造绿色命脉的水利先贤,追溯稳固关中粮仓的无名英雄。
殊功河渠志 拳拳工匠心
宝鸡峡工程从1958年开始建设,1971年建成。13年建设留下许多珍贵的印迹,也有领导赞誉:宝鸡峡是高原水利化的尖兵,发挥匠心的战场,一座科学研究的大花园。
1962年,宝鸡峡工程缓建。物资紧缺和财政困难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施工中许多难题无法解决,被迫技术补课。技术攻关创新和优化设计为后来的复工奠定了基础。复工中,一批先贤为工程建成立下不朽功勋。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比肩天高。自制炸药、箍槽吊装、坝顶凿渠,这座用无名英雄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世纪丰碑,历久弥新。实施中,受益区群众和干部,在冰冷的泥浆间合奏出人定胜天的壮丽华章。水流过渠库结合的坝顶,丰水存蓄,干旱补给,克服了流程长、损失大等不足,增强了即时灌溉、余量存贮等功能。宝鸡峡不仅是30万建设大军改造自然的一次壮举,更是积累建设经验的一部典藏。
较后期修建在太行山腰的红旗渠,宝鸡峡98公里渠道同样架设在塬边。总干渠长度是红旗渠的3倍,灌溉面积是其6倍。
潮平岸更阔 水润绿如蓝
过鸿沟,一些老年人还记得,当第一股渭河水流至扶风水倒虹时,一名国外专家一直站在崖头眺望。排山倒海的水流顺着巨型倒虹管道出流时,他才一下子坐在地上。
通天堑,在龙岩寺,滑坡体密布,一座渡槽巍然矗立。运行多年来,渡槽见证着两岸逐渐染上绿意,更是将下游的“吼秦腔,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的历史印记渲染为现在的关中道果品之乡,旅游览胜好去处。
有人说,一渠水,浇了几料庄稼而已。45年后,再感受灌区的变迁,灌区发挥了补充地下水、防治沙尘、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综合效益。泔河水库已经成为当地群众重要的休闲去处,与泔河二库,形成镶嵌在九嵕山下的“蓝眼睛”;扶风、乾县、泾阳等“旱腰带”变成了“白菜心”。同时,宝鸡峡水库对关中防洪发挥了重要蓄滞错峰作用,认真落实省水利厅关于江河库渠水系联通联控联调要求,让支撑生态文明的主要江河水系日夜流,有望得见的水,保障着灌区水安全。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