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在节水护水爱水横幅上签名接受节水知识教育
西安世园会草地节水灌溉
□本报记者 刘艳芹
水是维持和延续生命最基本的元素。作为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陕西省近年来坚定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面对缺水制约短板,多管齐下,扎实推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努力谱写节水护水这篇大文章,让陕西涌动水的灵气,让更多的地方因水得利,更多的人因水受益。
做大“盛水盆”
一个地区可用水资源的多少,不仅取决于降水的多寡,也取决于“盛水盆”的大小和多少。
初春的傍晚,宝鸡市扶风县杏林镇涝池岸村新修复的涝池边热闹非凡,年轻妇女跳舞健身,孩子们互相追逐嬉戏,老爷爷们围在一起下棋聊天,组成了一幅惬意舒适的画面。原来,今年当地水利部门对曾经垃圾成堆的涝池进行了清淤修复,使涝池库容增加到4600立方米,不仅扩大了蓄水量,还与宝鸡峡灌区的渠道实现连通,方便了群众引水灌溉。周边新建设的休闲广场、人行步道、观景亭等设施,也为村民提供了休憩娱乐的场所。
湿地、湖泊、水库、涝池,就是一个个“盛水盆”,陕西省巧妙利用这些“盆”,留住水,蓄住水。据悉,“十三五”期间,陕西省计划投入22亿元,修复整治涝池9070座。2017年,全省计划修复整治涝池、塘坝、站窑等1000处。同时,通过渼陂湖、昆明池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加城市的“盛水盆”。
“盆”不仅要多,还要有规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收集、利用雨洪资源。东庄水利枢纽就是陕西省正在打造的关中水系“盛水盆”。泾河蓄水拦沙,可保障关中内循环15亿立方米水。目前,工程可研报告已报国家发改委审批,一号进场道路隧道和坝址勘探试验洞贯通,跨河大桥主塔已封顶。
扎紧“水袋子”
阳春三月,记者走进淳化县海越现代农业园区,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苹果树。园区里,晶莹剔透的水滴从细管小孔中一滴滴像打吊瓶输液一样不急不慢地滴到果树根部,上千亩苹果树已吐出嫩芽,长势甚是喜人。
“园区全部采用高效节水灌溉,在控制室里操作就能实现滴灌。”园区技术负责人王惠玄介绍说,“以前漫灌浇一亩地最少要2个小时,需用水120立方米。现在滴灌只需要1个小时,用15到20立方米水就足够了,还浇得匀,地不容易板结。”
“2016年,陕西把高效节水灌溉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未来方向,旨在进一步扎紧‘水袋子’,减少农业用水。”陕西省水利厅机电排灌站主任王永儒告诉记者。
根据陕西“十三五”规划,今后五年,陕西将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0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60万亩。
在工业节水方面,陕西省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陕西省积极推进火力发电、石油石化、钢铁、化工等高耗水行业技术改造,加强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严把取水许可审批关,公布了第一批28家国家级和26家省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督促用水单位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名录中的用水单位用水效率提升至全国先进水平。据统计,2016年全省用水总量95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和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相比2015年分别下降3%和4%。
在推进社会节水方面,陕西省不遗余力,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省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节水型企业、水效领跑者以及节水示范机关、学校、幼儿园、社区等的创建工作。命名省委机关事务管理局等13家单位为省级节水型单位,向社会公布了20个节水型企业和7个水效领跑者单位名单。特别是将关注贫困地区学生健康与节水有机结合,在贫困地区开展节水型校园创建工作,累计向全省贫困地区23所中小学校下发200万元扶持资金。此外,授牌表彰了21家节水示范社区、学校、幼儿园,形成了全民节水的良好氛围。
盘活再生水
一位神态娴雅的母亲在渭河旁边,怜爱地看护着怀抱中戏水的儿女。3月14日,经过两个月的精雕细琢,一座名为《渭水情》的3D打印雕塑作品落户西安湖畔,为美丽的西安湖又增添了一道人文景观。西安湖位于渭河中游段,水域面积1500亩,是西安市最大的再生水景观湖泊。
西安市每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再生水的管网建设,除建筑、道路养护外,再生水已经在西安护城河等多个公园景观用水中得到广泛应用。
无独有偶,看中非常规水源利用效益的宝鸡市卷烟厂投资480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站,每天可回用的水量达1920立方米。处理达标的中水可用于厂区绿化、浇洒道路、锅炉引风机冷却、排潮井冲洗等,仅此一项年可节约用水开支30余万元。
近年来,陕西省再生水利用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咸阳、渭南、榆林等市在不断加大再生水管网建设力度的同时,积极探索大型煤矿对矿坑排水在深度处理后用于工业用水的模式,并通过PPP等方式让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再生水利用和管网建设领域,逐步扩大再生水供水和利用范围。
2016年,陕西省制定《陕西省再生水利用方案》,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公共建筑安装中水设施的示范推广,力争到2020年各城市中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使再生水成为城市的第二水源。
节水护水,任重道远。下一步,陕西省将持续发力,以水资源“三条红线”和江河库渠水系连通联控联调为核心,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把节水文章做好、做到位。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