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Baidu
map
 
家住黄土高原
——走进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
 
分享到:
2019-10-09

安塞站山地综合试验场

  □记者 刘艳芹

  曾几何时,这里狂风肆虐、黄尘翻滚、土地贫瘠、百姓饥苦。

  可如今,这里满目苍翠、梯田层叠、林果丰茂、百姓安居。

  来到陕西延安,无法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无法相信这就是因生态脆弱、土壤侵蚀剧烈而闻名于世的黄土高原,就是处在高原腹地,曾被世界粮农组织专家断言,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绝地。

  直至来到延安安塞腰鼓山脚下的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以下简称安塞站),看到那各种各样、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仪器设备;看到一个大房子,几十排柜子里密密麻麻摆放的装着土样、贴着标签的瓶子;看到一个个青春阳光的姑娘小伙在一丝不苟得分装土样、检测植物根系;看到满山满坡的试验田里一片又一片的绿意盎然,才霎时顿悟这奇迹惊现的奥秘。

  超越想象的风云变幻,是安塞站春秋往复,近50年的科研战果,是安塞站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人员远离城市喧嚣,以站为家、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智慧结晶和心血凝聚。

  建站扎根,为了黄尘远去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四季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八十年代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黄土高坡》,唱出了当时黄土高原的面貌,也在人们的心中镌刻下了黄土高原风沙弥漫、黄尘飞扬的印象。

  可回首往昔,历史上的黄土高原并非如此。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繁荣富庶之地。从西周到战国时期,黄土高原天然森林覆盖率高达53%以上。然而,千百年来,经过人类无休止的索取和掠夺式的开发、大自然的气候变迁,这片繁荣富庶之地沉沦了,绿色被黄色替代,森林覆盖率下降到4%。黄褐色的土地连绵起伏、寸草不生成为黄土高原上很多地方的特征。

  “风起黄尘蔽天日,雨落泥沙遍地流”的情形曾一度让延安人民畏惧又无奈。

  为了再现绿色黄土高原的风姿,有效改善延安人民的生存环境。1973年,安塞站建成,至此,对黄土高原延安地区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生态环境演变规律的探索、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指导有了专门的机构和人才力量。

  在导航的指引下,按图索骥寻见安塞站。一进门,左手边一个大院里一排排像士兵一样满地整齐列队的盆啊、桶啊扑入眼帘。近前,见那盆里、桶里,都盛着泥沙,是在自然晾干,据说是晾干到一定程度,还得用烘干机烘干到没有水分,然后再去检测、分析。院子的另一头,一个姑娘和一个小伙正埋头把塑料袋里的土样往小桶里倒。两人周围已摆放了至少一百个小桶,就那脚边还堆了好多袋土样。“这是最近几次从山上不同的样地不同的植物根部采集的土样。”或许是看出笔者的惊讶和困惑,姑娘解释道。

  采集土样,进行土壤水分、颗粒、微生物等化验,是最常见的监测方法。安塞站副站长姜峻说他早上刚把一些土样称重完,从早上6点一直忙到8点多,称了240盒。

  延安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属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也是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在土壤类型上处于黄绵土与沙黄土交错区;在气候上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植被类型处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草原过渡的森林草原区,对于开展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具有典型代表性。

  这是令世人苦楚的地方,却是安塞站科研人员牢牢坚守的阵地。

  顺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来到安塞站背后葱郁的腰鼓山。登高俯瞰,一面面山坡上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田地像大地母亲巧手绘出的美丽图画。姜竣说,这是安塞站的山地综合试验场,占地面积共100多亩。那些一小块一小块的田地是径流小区,这座山上共有160多个。站区除了这些山地综合试验场外,还建有川地试验场,纸坊沟生态恢复示范与监测小流域、南沟示范与监测流域和马家沟示范流域,以及宜川县铁龙湾森林水文长期试验观测基点。目前安塞站的面积和规模,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倾心注情,为了绿野绵延

  从山上往下走,一片高低不平,像琴键一样呈阶梯状的径流小区吸引了笔者的眼光。姜竣说,这是监测自然演替状态下不同坡度、坡长水土流失状况的径流泥沙观测小区。这一片设有长20米、宽5米、坡度从5度到30度的标准径流泥沙观测小区,也有从10米到60米不同坡长的径流泥沙观测小区,里面种的是退耕后自然生长的草本和灌木植物。除了自然恢复径流小区,这里还有坡耕地径流小区,里面种着谷子、豆子等区域代表性农作物,通过对这些小区样地径流泥沙的长期监测和数据分析,可以研究不同生物措施下的水土流失变化状况。

  守护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留住天上的每一滴雨水,是职责、也是重任。

  在安塞站还未建成前,我国著名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朱显谟院士曾多次考察安塞站所处的延安地区,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总结提出了 “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与生态建设的“28字方略”,成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依据。

  循着老一辈专家的足迹,安塞站的科研工作人员苦心研究,不断取得学术上的突破和创新。根据延安区地形地貌和微环境的不同,提出土地合理利用综合治理的模式。即山顶采取隔坡水平阶种植牧草,坡上部修梯田栽种果树等经济林,坡中部修水平梯田,建成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坡脚植树造林,建成水土保持、用材乔灌混交林;沟道中的支沟溪线上修筑柳谷坊和土谷坊,在主沟上适当地配置淤地骨干工程。这种“山顶戴帽子,坡上挂果子,山腰系带子,山下穿裙子,沟里穿靴子”的梯层结构配置模式,不仅能节节拦蓄降水,还能合理利用土地,可谓一箭双雕。

  几度春秋,如今的延安地区,满眼都是绿色,满眼都是大自然的生机盎然。置身其中,那一份美,不需要精挑细选,移步换景,处处都是涤荡心扉、令人惬意的好风光。

  延安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提高了35.3%。延安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7年的313天。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入黄泥沙量由每年的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88.4%。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9000吨降为1077吨,降幅为88%。

  一组组数据,看似生硬无情,却是安塞站科研人员夜以继日、辛勤劳作暖心的回报。

  而天空飞翔的过去难以见到的白鹳、野鸡等鸟类,山林中奔跑的狐狸、黄羊、野猪等动物,更让安塞站工作人员愈加深爱黄土高原的这个家。

  前赴后继,为了物阜民丰

  行走在延安大地,跋涉一段蜿蜒的沟,爬一面山路折叠的坡,翻一条鱼脊似的梁,也许就豁然开朗一片如砥的塬。

  沟峁梁塬,在地理环境上,恶劣;但在安塞站人眼里,亲切。建站后的近50年间,安塞站科研工作人员迎着日升月落,坚守黄土地,忍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枯燥乏味、清贫寂寥,把一粒粒微小的沙土,一株株纤细的小草,一棵棵幼小的树苗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用耐心和执着,摸清它们的习性,使它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绽放光华,让曾经满目疮痍的黄土地,奏响一曲气壮山河的绿色乐章!

  岁月的流逝会带走很多东西,但最终积淀下来的,是精华,是宝藏。

  “七五”攻关期间安塞站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提出的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论的缩影;“八五”期间提出的生态系统经过20年集中连续治理可以初步进入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恢复三阶段理论成为了水利部制订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的重要参考,为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提供了实证;“九五”期间提出的黄土丘陵区植被建设要强调“适地适林”的原则,以自然恢复为主,建议十六字治理方针在“还林”时还应该“还草”,得到朱镕基总理赞同,并成为退耕还林(草)的纲领性文件。

  与安塞站基础科研成果同步的,是安塞站以民生为重的科技示范及推广。上世纪80年代,安塞站引进了苹果、梨、葡萄等优良果树品种,并从科学角度对果树的管理、水肥条件、修剪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为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1998年退耕还林后,安塞站又进行高效设施农业大棚蔬菜等科研试验。近几年根据当地群众需求,又进行食用菌培育的试验研究。目前正在做一些药材种植和节水灌溉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在延安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新一代的安塞站人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脚踏实地、勤奋工作的优良传统,用希望黄河变清的愿望和对黄土地的朴素感情,全力投身于水土保持科学事业,继续扎实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福人民群众,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姜竣的话道出了安塞站很多工作人员的心声。

  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梦想和希冀,延安,黄土高原的这个家,必定会更加美丽富饶,会牢牢牵系更多世人的心魂!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10月9日

刘艳芹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陕西延安市攻坚饮水安全脱贫 3个国家级贫困县提前实现“摘帽”目标
陕西:四级回访监督机制助推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
陕西汉中石门灌区水稻收割忙
鏖战风雨显担当
陕西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工程开工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