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四川省绵阳市水政水资源经验盘点:依法治水逆境求跨越

2011-08-16

绵阳通过生态防污节水型社会建设更加靓丽迷人

绵阳市的母亲河涪江走向全方位监控

绵阳市梅林正广企业污水处理系统

  经历了“5.12”特大地震的绵阳,“十一五”期间在水利部、四川省水利厅的指导下,紧紧围绕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通过制度创新,抓基础、强试点,在水资源管理、节约、保护、水政执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近日召开的四川省水政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绵阳经验倍受推崇。

  管理严格 体系初显

  “十一五”期间,绵阳市初步形成了生态安全的水资源规划体系,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全市编制完成了以《绵阳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为中心的一批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形成了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为核心,节约、保护、管理等专项规划为重点的水资源规划体系;用水定额编制、水功能区划分取得进展,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奠定了技术基础。

  近几年,该市启动了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特别是通过地震灾后重建加快了项目实施的步伐,中央、地方先后投入4030万元,建设了覆盖六县一市两区的监控系统,显著提高了区域性水资源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三台县在水资源监测设施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建设合同预定要素有序推进,力求项目保质保量地按时完工。针对水资源监测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平台与山洪预警项目共享、监测点分散、情况复杂等难题,水务部门负责同志积极与防汛、预警、取水单位、镇乡、电信、移动、联通、方案编制等部门进行协调,按照施工、监理要求进行精心组织、会商、实施和验收,做到专款专用,全县25个取水户监测点、4个水源地监测点、3处入河排污口监测点、4个水电站监测点、1个河流控制断面监测点已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及信息化平台动态监控到位,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应。绵阳各地也加快了用水计量和实时监控,水资源管理手段更加现代化进步,据了解,全市城镇工业和生活取水计量率已达到了81%。与此同时,水资源公报、主要江河、水源地水质公报等基础数据统计已规范形成,科学、准确、翔实的水资源情况发布,增加了水务工作的社会透明度。

  近几年,绵阳市在制定工业发展目标和实施经济结构发展战略的调整过程中,明确了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电子信息、家电、纳米材料、磁性材料、生物工程、精细加工等新兴工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方向,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轻工、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步伐,重点调整造纸、印染、酿酒、制革等行业的产品和工艺结构,整顿和关闭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水污染严重的企业,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传统型向节约型、经济型的大转轨,有效地控制了用水量的增长速度。“适当上调水价、上调污水处理费,绵阳市委市政府坚持节约用水与经济利益相衔接,建立起了节约用水的良性运行机制”,绵阳市水务局局长安天云同志表示。为提高市民们的节水意识,绵阳采取“小步快跑、循序渐进”的办法,提高自来水供水价格和水资源费。2009年,绵阳居民用水价格由1.25元/立方米调整到2.15元/立方米;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由0.35元/立方米调整到0.65元/立方米;旅馆、饭店、企事业、机关单位的污水处理费由0.55元/立方米调整到1.30元/立方米;特种行业的污水处理费由1.10元/立方米调整为1.9元/立方米,洗车场的污水处理费为2.10元/立方米。全市水价和污水处理费的上调,既减少了政府部门对供水企业的财政补贴,也明显减缓了城市用水量的增长速度,建立起了良性的运行机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预期要求。

  五年来,绵阳水资源管理不断跟进制度体系的落实,并在两个方面取得了实效。一方面,在建项目水资源论证取得进展,推动了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据统计,全市共组织审查水资源论证项目60多项,涉及水利、水电、化工、机械等多个高耗水行业,为取水许可审批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不符合水资源规划或水资源管理要求的,一律不予批准取水。对有下泄流量要求取水项目的,坚持在工程设计方案中落实相应的工程、管理措施,特别是高层建筑施工降水取水许可取得了新的进步。另一方面,全市还不断加强取水工程的验收管理。根据全省《取水工程验收办法》,对水资源论证审批规定未落实的,一律不予通过验收。通过严格取水工程验收,减少了水事纠纷,维护了群众的利益,深化了水资源管理。

  以点带面 保护水源

  “圣水本是生命源,爱水如同爱已然;圣水本是贵资源,水缺苗枯断炊烟;圣水本是旅游源,山美少水兴索然;圣水本是大财源,省水就是省金钱;全民快快齐动员,爱水节水护水源;为国为民为自己,子孙荫福万万年。”这是流传在绵阳城乡的一首儿歌。绵阳市作为水利部和四川省政府确定的首批第二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经过三年多的试点,顺利通过了验收,成功地承办了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荣获了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型城市的称号。

  “国之栋梁不可无,生命之水不可枯。”位于绵阳市经开区的鸿越瑞櫊小区尽管傍水而建,但是开发商还是在小区内修建了5座集雨池,把收集到的雨水用于小区内的园林灌溉和道路清洗,从而达到雨水循环利用和节水效果。据统计,该小区近三年,共收集雨水4.25万立方米,节约资金7.5万余元,成了节水型生活小区。多年来,绵阳市委、市政府庄严承诺“三江水质,两年变样,五年变清”,绵阳市财政每年拿出1200多万元专门用于对关停搬迁企业的补偿以及对达标排放企业的奖励。目前,“三江”沿岸已完成工业废水污染治理项目96个,建成污水处理厂5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28万吨,陆续建成日吞吐570吨的垃圾分类处理和卫生填埋场2个,全面建成日处理生活垃圾700多吨和医疗垃圾30多吨的垃圾综合处理厂2座,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95%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7%,尤其是通过建设“引涪(江)济安(沧江)”、“引沉(抗水库)济芙(蓉溪)”等生态补水工程、闸坝蓄水工程,使绵阳城区的水环境质量大大改善,使枯水期三江水质也能达到III类水质的标准。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明显改变,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得到了进一步控制,用水效率明显增强,水生态水环境大大改善。现目前,绵阳市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从450立方米下降到36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193立方米,达到143立方米;万元GDP取水量减少213立方米,达到325立方米。由于各行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绵阳市水资源整体利用水平大幅提高。该市的东绝科技公司年节约水量160万立方米,节约水费支出120万元。

  此外,绵阳市生态和环境效益显著提高,促进了防污减污,使以前的先发展后治污变成了治污与发展同步进行。绵阳城区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达到1735公顷,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591公顷。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城区污水基本进入了处理系统,水环境质量大大改善,被誉为“中国西部水城”,吸引了众多外来游客和投资者到绵旅游、投资、居家。

  与此同时,全市水资源保护稳步推进。昔日的涪江、安昌河、芙蓉溪垃圾漂浮成片成堆,通过水环境综合整治,城区总长33.5公里的河道得到了彻底清理;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一自来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曾经污水横流,加之紧临旱厕、菜地围绕,通过关闭、撤除工作,已得到彻底整治;北川新县城建设指挥部擅自在安昌河上破堤修筑三道临时过河通道,形成严重阻水障碍,经过严肃交涉,又发限期拆除通知,保障及时清除了行洪过流障碍。

  绵阳水政水资源工作的进展,促进了水的可持续利用。“十一五”期间,绵阳市总用水量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用水总量与“十五”基本持平,用水效率和效益有较大幅度提高。可以说,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承前启后 快速发展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11年的水政水资源管理工作,任务艰巨,意义深远。

  早在2011年初,绵阳就制定了新的“五年计划”——“十二五”期间,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各项规划。围绕水资源配置,加强需水管理,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定全市总量控制方案和安昌河水量调度方案;围绕水资源的保护,制定水资源的保护规划,加强水功能区的管理,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口总量。严把新建、改建、扩建入河排污口的审查关,并按照《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2011年,该市将按期全国、全省的统一部署,搞好经济用水、地下水井、河湖取水口及排污口的普查,为摸清家底和水利发展打牢基础。继续强化水资源费征收使用,按照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三部委制定的《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提高水资源费到位率,尤其是按照新的水电标准,抓好水电行业的水资源费征收工作,做到应收尽收。加大检查力度,规范水资源费征收、解缴,杜绝截留、挪用等问题。加强财政协调,深化水资源费使用管理监督,确保水资源费专项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

  依法行政,科学推动水行政审批,是搞好水政工作的基础。为此,绵阳水政人不断加强政治业务的学习、培训,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全力做好水行政审批,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跟进了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在此期间,绵阳市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以及“12.4”普法宣传日包括汛期等有利时机,采取反复播放专题片《人·水·法》等形式,开展水法规教育,提高人们知法、守法自觉性,切实将水事违法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还加强与公检法的沟通,探讨重大水事违法案件查处办法,综合促进案件的执行。在推进水政执法责任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严格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准确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全面保障了水法规的贯彻落实,实现了专项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相得益彰,非法取水、采砂、捕鱼等重点水事案件的处置得到了加强,全市性、流域性、区域性的执法行动得到了提升,有效打击了水事违法,从而维护了良好的水事秩序。同时,市、县水政部门也对所发生的水事纠纷依据法定程序和权限及时进行了妥善地处理,维护了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8月16日  

谢勇
责任编辑:席晶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