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谭水文站

培训班实习
□ 本站记者 黄峰 通讯员 郭成修 龙虎
“这次培训真是太及时了,河南黄河水文科技有限公司不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为我们建设了这么高质量的水文站,还对我们进行了水文技术培训,服务真的是太到位了!”来自重庆市潼南水务局的王奎兴奋地告诉记者。
这是记者在重庆市中小河流河南黄河水文科技有限公司水文技术培训班上的见闻。
据了解,近年来,受我国特殊气候和地形条件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中小河流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成为我国洪涝灾害损失的主体,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严重的中小河流洪涝灾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常务会议,对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建设进行部署。明确了未来5年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任务,要求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加强水文测站站网及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监控河流汛情,提高水文监测能力和预报精度。因此,开展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水文站建设,不仅是完善中小河流水文站网、提高洪水预测预报能力、拓宽水文服务领域的需要,也是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保障区域防洪安全的需要,十分迫切和必要。
河南黄河水文科技有限公司承建重庆中小河流水文站共分两个标段,Ⅰ标段位于重庆市北碚、璧山、大足、潼南和永川等5个县(区)内,Ⅱ标段位于黔江、秀山、酉阳等3个县(区)内,共计43个水文站。施工地点分散,位置偏僻,交通路况较差,工程项目多,规模小,不适宜大机械作业,材料多需二次、三次人工搬运,材料、人力资源成本都比内地高得多。
项目施工难度大、工期紧,到底是怎样的严峻考验?记者决定去一探究竟……
这天清晨,一辆小车急速地从重庆酉阳区向峡谷驰去。当汽车驶离城区地界,乌江边如削的高山便扑面而来。公路如飘带般在群峰中蜿蜒起伏。
弯越来越急,坡越来越陡,河南黄河水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重庆项目部项目经理韩捷看着窗外的危崖深谷,陷入沉思与回忆之中……
身居交通便捷的中原腹地,永远无法想象重庆西南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崎岖颠簸。尽管陪同记者采访的河南黄河水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元春多次描述过项目的艰苦,但事实上真的无法想象在这种恶劣条件下黄河水文人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记者的感受是从酉阳区去往桃坡水文站的路上开始的,不知道该不该称之为“路”。导航仪上,导不出这条“路”,这条路,实际上只是在山边稍作归整、用于矿区运送矿石的车道,常年重型货车碾压,导致路面坑洼不平,崎岖难行。
我们的越野车行走其上,如一叶扁舟航行于风雨大作的茫茫海面,不仅乘客被颠簸得五脏六腑翻腾不止,对驾驶技术更是极大的考验——稍有不慎,汽车就可能搁浅在哪个坑洼、凸起之上。
在这样的“路”上,我们只能龟速,远赶不上重型货车的效率,一旦有货车超过,眼前唯见黄沙漫漫,门窗紧闭的车内,也是尘土飞扬,呛人眼鼻。
在路上,随行司机马保聚告诉记者,这地方除了导航仪找不到路外,还因为这一带所有通信设备没有信号,一旦迷路,后果不堪设想……
据重庆项目部常务副经理李宪景介绍,在承揽的重庆市43个中小河流水文站建设中,走这样“路”的水文站几乎占了一半,大多数水文站建设都存在料物的二次搬运问题,这不仅加大了施工难度,而且对如期完成建设任务有很大的影响。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爬”上了桃坡水文站。
一下车,一座欧式小洋楼映入了记者的眼帘,“好漂亮的房子呀!这就是咱们建的水文站?”记者惊讶道。
“是的,这些土木建筑都是我们黄河水文勘测设计院设计的,包括站房、缆道、水文设备都由我们自己搭建和调试!这个站的主体施工已经完成,现在就剩下安装设备和调试了。”李宪景介绍说。
坐在干净整洁的站房内,记者与项目部施工负责人汝少华攀谈起来。
公司每次都会举全局之力抽调各路精兵强将完成每一项任务,但这个项目尤为艰难,正因为有了韩捷这个好“带头人”,目前项目进行得还比较顺利。
“一定要打有准备的仗。”这是韩捷常说的话。尽管项目部成立了由9名管理人员组成的团队,但事无巨细,他都驻守施工现场,甚至通宵达旦的筹划、协调、安排。
“现在要做什么”、“该为下一步工作准备什么”、“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们准备好应对困难的方案了吗”、“你说的我来协调,但你什么时候完成任务”、“你们注意到了会出现这个问题吗”,他经常会一脸严肃地向项目部管理人员提问。
在他的带领下,施工现场勘探、技术准备、调配物资、选配精干队伍、设备入场、站房基础开挖、设备安装等工作,无一遗漏,就像编织一张密不透风的保障网,一切都按施工网络计划步步跟进,井井有条。
技术骨干李四军在旁边感慨道,“这里到夏天真不是人过的,闷热无比,蚊虫极多,尤其是个头不及芝麻粒大小的俗叫‘小咬’的蚊虫,毒性非常强,总能想法子,或钻到人的内衣中,或是钻入耳洞、头发中,胡乱叮咬一番。”
由于物资贫乏,员工们半个月也难得洗上一次热水澡。大家开玩笑说:这是一座大山作高墙、没有电网的“牢狱”。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就是在这座“牢狱”里,一群人,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都是好汉子。用“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践行着他们身为黄河水文人的承诺。
在李四军看来,项目能够顺利推进,首先要有奉献精神,“干这一行,不管哪个项目,只能舍小家顾大家。”每隔两三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成了家常便饭,家人本想他能多呆几天,但每次他都匆匆赶回了工地。
用他的话来说,“这个项目太‘折磨’人了,不过我喜欢。”当兵出身的他从来不会把困难当回事。也许“折磨”二字太刺耳,他马上就改成了“锻炼”。
他坦言,现在能够独当一面负责几个项目收获最多的是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从以前“辩不过”到现在“讲得赢”,协调能力提升了。
“协调”二字在重庆中小河流水文站建设项目部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到项目的资源调配,小到项目部人员的分工合作。项目经理充分放权,年轻人勇于挑大梁,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前有事需要吩咐做,现在没有吩咐大家也会找事做。”这是韩捷在项目上两年多来最深刻的体会。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敢于拼搏攻坚,敢打硬仗恶仗的黄河水文人正怀揣梦想在重庆这片热土上,用实际行动捍卫着水文人的声誉,奋力践行着黄河人的承诺。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5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