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九湖,拿起相机,按下快门,就是一张漂亮的名信片。
漫步九湖,处处皆景,令人心旷神怡
光与影的交错,山与水的缠绵,活生生地展现在你的眼前
湖面云蒸雾绕,缕缕丝丝,缓缓升腾
云片挂在天空,撒在湖里,慢慢变红
环湖四周都有人行栈道,有的地方还延伸出一条叉道,以便于游人多视角欣赏湖中美景。
漫步于天然氧吧,你会觉得你是世界上最最幸福的人!
大九湖,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堵河源头。图为堵河清澈的水质,生态保护十分完好。
堵湖源头
深秋的大九湖,层林尽染,满目皆红,红的心跳,艳的发慌。
水草丰美,人水和谐
九湖一角
中国水利网站讯 (通讯员 罗永兵 肖明 记者 刘铁军)没想到,在这一脚踏3省的甸子里,还隐藏着这么一个与水相关的好地方 —— 大九湖。
顾名思义,大九湖肯定是有九个湖泊了。不同的是这九个湖泊都是由九条山涧小溪塑造的,一对一地提供水源,没有掺和任何人为的因素,完全是天然形成的。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这里位于神农架的西北部,介于川、渝、鄂的交汇处,平均海拔在2200 ~ 2800米,是一处典型的亚高山泥炭藓沼泽类湿地。据说上世纪60年代,这里还人烟稀少,没有通路,一些逃荒要饭的难民路过这里,感觉水草丰美,风景秀丽,便留了下来,但由于气候寒冷,冬长夏短,农业物很难生长,不少人又迁居他乡,于是这里又成了一片野兽出没和野鸟群聚的天堂乐土。自然依然保持着他的古朴和清纯,原汁原味。
据当地人回忆说,当时的大九湖,裸露出来的地面看上去是黑黑的,踩上去像蛋糕一样松软,用手一捏就散了,这些腐草败叶就是名詞术语中常说的泥炭藓。根据中科院一位专门从事地质考察的专家测算,与一般黑土不同的是,大九湖湿地的泥炭藓沼泽已经连续沉积了三万年,最厚的地方达到3.5米,这在世界上都实属罕见。
环顾四周,也不得不感叹自然的神奇。高山草甸被群山环抱,九个湖泊如同小鸟依人,错落其间,山的阳刚之气和水的阴柔之美相互映托,缠缠绵绵,恩爱有加,俨然一幅阴阳交合的美色图。
去的那天,正赶上下雨。谁知一下就是4天,寒冷和潮湿抹平了期待和梦想。可就是在要走的那天,天气突然放晴,那个美呀,足以让你刻骨铭心!
晨雾缠绕山腰,相互依随,渐渐变白;湖面云蒸雾绕,缕缕丝丝,缓缓升腾;云片挂在天空,撒在湖里,慢慢变红。光与影的交错,山与水的缠绵,活生生地展现在你的眼前。此时此刻,你会感觉堆积在心里的阴霾荡然无存,阳光携带着灿烂暖透了你的身心。
神奇的自然在山与水的阴阳交合中得到了完美和谐的演绎。
漫步于天然氧吧,你会觉得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可谁曾想到,在幸福的背后,大九湖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迫于生存,贫穷落后的神农架开始围剿湿地。“让湖泊腾地,让湖水让路。”于是,开沟挖渠,引水出山,湖泊变成了一片片旱地,可是种下去的庄稼就是不长。由于高山寒冷,农作物生长期短,人们想象的春耕秋收并未如愿,百姓的生活依然过得艰难。为了解决温饱,九湖乡又经过招商引资,开始种植高山蔬菜。几经风雨,几经春秋,人们发现大九湖仅适宜种植廉价的萝卜和土豆,卖不出好价钱。
1998年,一场大洪水冲醒了中国人对生态环境的意识。退耕还林、退地还湖在全国范围内相继展开。身处九湖乡的农民也开始意识到“竭泽而渔”,不仅不能走上富裕的道路,而且还给大九湖湿地带来严重旱化,土质富营养化,更可怕的是以前的九个湖泊不见了,大片大片的泥炭藓干死,珍稀野生动物销声匿迹,世外桃源成了荒山僻壤,大九湖因人为开垦已丧失湿地功能。
于是,林区政府按照中科院的指导意见,出台了一系列退耕还泽、恢复湿地的举措,规划范围5083公项。修建生态暗坝,把水拦住,核心区居民迁出湿地。停止种植高山反季节性蔬菜,并以人工湿地和水生植物浮岛处理生活废水,从源头上构建了一道跨区域性的生态保护屏障。
2010年,大九湖湿地保护初效呈现,一期工程通过验收。从围剿到回归,从破坏到保护,从失血到平衡,大九湖历经苍桑,实现了华丽转身。
如今,大九湖丰水期的水域面积可达到5000亩,枯水季节也能达到1500亩。广阔水面与环境交融,并随气候光线的变化,处处展现出迷人的色彩、不一样的风景。环湖四周都有人行栈道,有的地方还延伸出一条叉道,以便于游人多视角欣赏湖中美景。
笔者曾6次踏访大九湖,每去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盆地内的一汪汪湖水,随季节的交替、气候的变化、云层的形态、光线的强弱、风力的大小、雨雪的薄密,都会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影调。
更为重要的是大九湖还是汉江最大的支流堵河的源头,堵河在丹江口水库上游库首流入汉江,所以大九湖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它的生态平衡直接影响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意义深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