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之际,经济日报分别在四、五、八版等多个版面强力报道水利工作,其中四版推出的《安徽:“四良”巧结合
产量连年增》、《黑龙江:大农业的时代强音》、《河南:强基础提升抗灾能力》等多篇关注“三农”报道,对水利保障粮食“八连增”作了重点报道。五版以《兴水惠民画卷强劲展开》为主打稿,整版推出水利宣传专题,并在同期开设“水利改革发展看地方”专栏。八版推出《乘大潮兴水利
惠民生促发展》的综述报道。这些有点有面、图文并茂的宣传报道,围绕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农田水利、民生水利建设等多个方面,全面回眸了一年来水利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经验。
现将本次报道相关内容摘编如下,敬请关注。
乘大潮兴水利 惠民生促发展
2011年,我国进一步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共安排中央资金1141亿元用于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安排了中央投资770亿元用于大力推进与人民群众直接相关的民生水利建设,显著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首先,抓紧实施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
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建设,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2011年,安排中央投资130亿元,用于920条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截至目前,全
国共累计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近800个,可保护人口2200万人,保护农田2300万亩;安排中央投资193亿元,用于1168座小(1)型病险水库、
4807座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77座新出现的大中型病险水库、33座大中型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安排中央投资28亿元,用于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
建设。
第二,大力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小水电代燃料、水利血防等项目建设,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2011年,安排中央投资202亿元,用于解决5560万农村居民和838万农村学
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中央投资8亿元,实施了全国306个电气化县项目和159个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安排中央投资6.7亿元,用于浙江、湖北、
湖南、广西、重庆、陕西等6省区市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项目建设;安排中央投资2亿元,用于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32项水利血防工
程项目建设。
第三,稳步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建设,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产条件。2011年,安排中央投资53亿元,用于253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安排中央投资4亿元,用于8个新建大型灌区的建设;安排中央投资126亿元,用于12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然而,我国民生水利建设任务依然十分繁重:目前,绝大多数中小河流未进行有效治理,大多数仅能防御3至5年一遇洪水;全国8.3万座小型水库中,约56%存在安全隐患;按照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十二
五”规划,还要解决约2.4亿农村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现有的灌排措施工程坏损率高,大型灌区的骨干建筑物坏损率近40%,田间工程配套率仅约50%。再者,当前我国基层水利建管能力还比较薄弱。
加强民生水利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完成繁重的建设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大水利资金投入。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政策,进一步提高中央和省级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水利建设投资的比重,大幅度增加财政专项对水利的投入;切实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尽快明确中央和省级统筹安排的资金比例。有条件的地方还要积极搭建支持水利建设融资平台,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特别是要落实好水利工程中长期政策性贷款和贷款财政贴息的政策,扩大水利工程贷款规模。
与此同时,必须进一步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难题上形成突破。要发挥好县级在民生水利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强民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统筹协调推进各类民生水利项目的建设;强化组织实施,民生水利建设项目面广、量大,县市级政府和水利部门要切实做好民生水利项目组织实施,组建专门的项目法人,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民生水利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实行水利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健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控体系,把责任落实到部门、项目法人、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坚决防止豆腐渣工程;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加强信息反馈,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并及时督促有关单位抓好整改。加强业务培训;继续做好万名县市水利局长、万名乡镇水利站长轮训工作,加强民生水利项目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增强基层建设管理能力。
兴水惠民画卷强劲展开
本报记者 瞿长福 张 雪
2011年,我国民生水利建设强劲展开。随着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综合措施的不断完善,水利事业进入发展速度快、基础设施改善好、改革创新力度大、人民群众从水利发展中得到实惠多的时期。
安全水 民心水
“祖祖辈辈都喝井水,现在只要拧开水龙头,清澈干净的自来水就哗哗地流。”一提到饮用水,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头闸镇西永惠村村民马成贵就打开了话匣子。
平罗县头闸镇等5个乡镇由于水位较低,井水浑浊,铁、锰等元素严重超标,多年来因为饮用这样的井水,一些地方病发病率居高不下。2011年,随着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当地村民彻底告别了饮用苦咸水、氟砷水的历史。宁夏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全区供水工程共完成投资2.72亿元,解决了3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十一五”时期,中央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补助资金590亿元,新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22万处,解决了
2.1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0年底,通过新建供水工程,砷病区、血吸虫疫区等涉水重病区村的饮水问题全部得到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和华侨农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2011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更大了。”水利部农水司司长王爱国介绍,2009年以来,中央连续3年提出当年要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从实践来看,这一目标不仅实现了而且一年比一年好。
到今年12月初,已有甘肃、吉林、江苏等11个省份完成2011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河北、山西、海南等16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完成建设任务超过90%。到年底,全国将如期完成今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
最生动的民生
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长川流域制高点,放眼望去,梯田、草坡、水保林高低错落。村民刘仰向告诉记者,过去这里就是沟壑坡地,跑水跑肥,现在梯田修好了,水不跑了、肥不跑了,产量也上来了,他家今年的玉米地亩产达到1000多斤。
2011年,随着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工作的加速推进,更多的农牧民感受到水土保持带来的“产量提高、收入增加、生态改善”的好处。
“啥叫民生,水保是最生动的民生。”水利部水保司司长刘震在总结2011年水土保持工作时说。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在我国现有18.2亿亩耕地中坡耕地有3.6亿亩,坡耕地全部是水土流失地,严重制约了所属地区生产生活的发展,因此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就成为近年来水保工作的重点。
2010年5月,在20个省区市的70个县启动实施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共建成梯田71.8
万亩,蓄水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2万多座,截排水沟渠1400多公里,田间生产道路1700多公里,有效改善了工程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2011年,试点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到22个省区市的100个县,新增坡改梯面积111万亩。
在水保重点治理工程中,各地突出了发展经济、加快脱贫、促进致富等民生服务理念。在四川,通过坡耕地治理形成
了千亩以上坡改梯治理片15处,带动发展特色产业5.49万亩;在甘肃、云南、湖北、山西等地,通过坡改梯、经果林、坡面水系调控、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等民生工程建设,水保工程成为当地群众的“温饱工程”、“致富工程”、“宜居工程”。
筑牢民生大坝
2011年4月12日,水利部部长陈雷宣布全面启动实施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这意味着,我国自1998年大规模开始的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进入新一轮攻坚阶段。
水利部建管司司长孙继昌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是民生工程。他介绍道,到2010年年底,我国小型水库占水
库总数95%以上,这些水库绝大多数兴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各种原因,积病成险。1998年,我国展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至
2010年底,共安排实施了9225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
在此基础上,2010年7月开始实施5400座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11年4月,启动实施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将1.59万座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全部纳入全国除险加固规划,其余2.5万座一般小(2)型病险水库分别纳入各省规划。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当地居民消除了隐患。江西省小型水库总量接近9400座,仅次于湖南省位居国内第二,现在,这里的除险加固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在江西萍乡石峡冲水库坝下,49岁的源头村村民高世奇告诉记者,加固前水库渗水,夏天涨水后村民没有安全感,稻田也由于渗水产不了多少粮。现在不仅安全了,坝下的几十亩低产田也变成了高产田。
梯田给咱带来了实惠
本报记者 瞿长福 李琛奇
在甘肃省通渭县北城乡庄子流域采访,只见大片大片高标准梯田从山顶层层铺到沟底,一眼望不到边,平整的田间路纵横交错,不时有农用三轮车跑过。
村民孛金浪家的马铃薯已经卖得差不多了。“要不是修梯田,产量高,今年受的损失可就大了。”他说,从去年开始,政府出资2.4万元将他家耕种的60亩坡地全部修成了平展展的梯田,他只出了小头。今年罕见的春旱使夏粮几乎绝收,但他家梯田里种植的全膜马铃薯长势特别好,亩产超过4000斤。虽然今年马铃薯的价格低于去年,但他家的30亩马铃薯收入也有3万元,15亩全膜玉米收入1.5万元,他还利用玉米秸秆养了5头牛,明年就可以出栏了。
孛金浪所在的通渭县是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县。去年至今,通过以梯田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当地北城等几个乡镇新修梯田4万亩,造林种草1.36万亩,修建田间道路146公里,配套建设了截排水沟、水窖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同时,通渭县把梯田建设与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相结合,在项目区发展全膜玉米12000亩、全膜马铃薯8000亩,通过草畜转化,发展规模养殖户108户,牛存栏达到2231头,96%的农户都使用上了沼气,走出了一条“梯田+地膜+种植+养殖+加工+沼气”的旱作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子。
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局长尚桢说,甘肃省3年来已累计兴修梯田430多万亩,使全省梯田面积达到3200多万亩。在此基础上,甘肃省利用光热资源充足、特色产业丰富等不同区位优势,创建了“梯田+全膜玉米”、“梯田+马铃薯”、“梯田+经济林果”等多种产业模式,构建了群众持续增收的平台。
2011年,甘肃省进一步加大梯田建设力度,共整合部门梯田建设资金7.9亿元,同时省财政拿出7500万元
专项资金用于梯田建设等水土保持工程。截至目前,全省今年共新修梯田160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4平方公里。“这一成绩为全省在‘十二五’期
间实现新修梯田750万亩、旱作农业区新增50亿斤粮食、粮食总产量突破100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30元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基础。”尚桢说。
湖南:投入加大 群众治水热情高
文/本报记者 杜 芳 通讯员 李雪辉
冬日暖阳下,在湖南省汝城县大坪镇堆上村,几十名村民正在忙着进行沟渠疏浚。眼下,一幅幅冬春兴修水利的生动场景展现在三湘四水,干部群众齐上阵,掀起水利建设的高潮。
多年来,水患始终是湖南省的心腹大患,尽管水利建设的步伐在逐年加快,但资金短缺仍然让水利建设“捉襟见肘”。
“现在好了,政府补贴沟渠疏浚,我们有了干劲!”堆上村村民李慧群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湖南省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开闸”,农民群众兴修水利的热情高涨。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群众参与”的原则,一个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融资格局正在形成。
湖南省政府日前出台了《湖南省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若能足额征收到位,全省“十二五”期间水利
建设基金静态筹集规模将达109亿元。随后,省财政厅、省水利厅也明确,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全省一年将因此新增农田水利建设资金45亿元。
从今年开始,湖南省各级财政预算水利投入增幅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同步。怀化等市组建市级水利投资公司,积极参与市场融资。同时,省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从去年的10亿元增加到今年的30亿元,而且重点投向水利领域,调动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来自湖南省水利厅的数据表明,今冬明春,湖南省计划投入112.2亿元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投入将创下新高。截至12月中旬,湖南省获得的中央财政水利投资达103.59亿元;省级配套投入达10亿元,也是历年最多的。
浙江:明确标准 助推水利现代化
文/本报记者 乔金亮 通讯员 郑盈盈
眼下正值冬修水利的时节,浙江用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尝试农田水利建设的新路子。
浙江省今年8月发出《关于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十二五”时期,全省新增旱涝保收面积325
万亩,扩大灌溉面积300万亩,新增固定喷微灌面积100万亩,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20%、14%和130%。同时,对灌溉保证率、高效节水灌溉面
积、灌溉水利用系数等都明确了具体量化指标。同时,根据浙江省情、水情和农业工业化、园区化发展的思路,制订了《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农田水利建设标准》,明确该标准为全省农田水利建设的指导性标准,列入省级地方标准申报计划。
浙江在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始终突出需求,抓住重点。重点抓的是农业“两区”水利设施建设,出台
《浙江省农业“两区”农田水利建设标准》,落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完善灌排配套渠系,使“两区”内骨干灌排渠系建筑物配套率达到100%、工程完好率达到90%以上,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确保现代农业园区防洪排涝灌溉标准达到相应农业生产要求。
贵州:不让群众“望水兴叹”
文/本报记者 杜 芳 通讯员 肖智勇
自来水进农家,农民乐开怀。 (新华社发)
2011年贵州省加大工程建设力度,努力破解缺水难题,广大群众从水利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今年下半年,贵州省兴仁县打鱼凼水库的建设开启了贵州省向工程性缺水宣战,同时,《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
漠化治理综合规划》正式启动实施。按照规划,贵州省将在今后5年到10年投资954亿元兴建骨干水源工程、实施灌区改造、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打鱼凼等14个中型水库开工建设,总库容将达到4.2亿立方米,工程概算总投资达49.22亿元。
2011年,贵州省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达150亿元,为“十一五”水利总投入的64%,比2010年增长了
47%。全年开工建设中型水库20座,相当于全省已建成中型水库总数34座的58.8%;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于10月26日成功截流,为2014年建成全省首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奠定扎实基础。贵州省将在10年内建设骨干水源工程521处,新增年供水量60.6亿立方米。其中,“十二五”时期将开工建设382
处,新增总库容47亿立方米,相当于现有蓄水能力的2.6倍。
“十二五”开局之年,贵州水利改革发展初见成效,预计全年解决农村3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配套工程
11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0平方公里,新增农村水电装机35万千瓦,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0万亩,恢复灌溉面积30万亩。全年共实施11个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项目、11个小水电代燃料项目、96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改造大中型灌区4个、节水示范项目3个。
2020年贵州省水利工程年供水量将达到160亿立方米,干旱缺水将不再困扰贵州的发展。
广东:水管延伸到哪里 民心就汇聚到哪里
本报记者 张 雪
“原来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又黄又涩,泡茶变黑,喝了对身体不好。”广东省佛冈县汤塘镇村民冯梓洪告诉记者,“为了喝点干净水,只能骑摩托车到3公里外拉水。”直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终于让这一带的村民实现了“一开水龙头,洁净水哗哗流”的心愿。
到10月底,广东今年共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10处,这意味着又有322万农村居民和28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提到广东,一般人的印象是“不缺水”。但事实上,粤北山区等地是“下雨水汪汪,雨停水跑光”,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蓄水难,老百姓喝水难;一些地区老百姓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氟斑牙、氟骨症成了常见病。水是生命之源,饮水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广东基层水利干部中间流传着一句话,“水管延伸到哪里,民心就汇聚到哪里”。
解决老百姓的饮水问题,第一步是“喝上水”。广东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处长胡振才介绍,从2002年到2006年,全省累计投入40亿元资金,解决了760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
从2008年起,广东全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群众饮水质量,迈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第二步。到2011年底,累计建成2984项饮水安全工程,1362万农村居民和46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供水工程在广大农村地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工程数量的增加,运行年限的延长,供水工程管护问题愈发突出。
“2011年是广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从重视建设逐步转到重视管理的关键一年。”广东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调研员张伟民介绍,各地在供水人口相对集中、供水规模较大的地区建立统一管理模式,在供水规模小、供水人口分散地区完善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
在佛冈县石角镇龙塘村,60岁的杨作喜是群众选出的用水户协会副会长。他说:“我每天负责检查水源、水管、消
毒设备等是否正常。新添的化验设备可以对余氯、浊度等进行检测。”佛冈县水务局局长郭达华说:“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拿出20万元作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基金。”
目前,广东全省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1200多个,在参与村级供水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3个县建立了县级维修基金,累计汇集县级维修基金总额达1299.8万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9月,《广东省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方案》正式批准实施。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林旭钿表示,通过这一方案的实施,广东将实现从解决饮水困难,到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再到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三级跳”,更多农村老百姓用水会更安全、更便利、更有保障。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许多老百姓的饮水问题,但我们必须正视一些工程供水保障能力脆弱、管理效率低下等难题。”张伟民解释,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正是从“大水源、大工程、大管理、大保障”的思路出发,在现有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基础上的全面提升,整县推进,
实现农村供水由点到面、由小型分散供水到适度集中供水、由解决水量及常规水质到水量、水质、水压达标等方面的提升。
来源:水利部网站 2011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