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土保持风蚀野外调查

督导组在靖远县风蚀点进行数据复查
□本报记者 唐蔚巍
他们,在甘肃省人迹罕至的大自然里行进、调查,不知疲惫的身影,留下的串串足迹,以及获取的客观信息,是对使命最好的誓言。甘肃水保人的意志和风采在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中夺目再现。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实施方案》,甘肃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工作涉及土壤侵蚀野外调查、水土保持措施普查、黄土高原侵蚀沟道普查等工作。土壤侵蚀野外调查工作涉及1163个单元的水力侵蚀野外调查、281个单元的风力侵蚀野外调查和23个单元的冻融侵蚀野外调查,涉及全省14个市(州)的所有86个县(市、区)。土壤侵蚀野外调查单元是采用机械抽样方式平均布设的,单元间水平间距最小10公里,最大40公里,绝大多数单元分布在荒无人烟、无路可行的深山、峡谷、戈壁和沙漠。
甘肃省水土保持普查工作组组织普查技术人员,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办下发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实施方案》,细化了《甘肃省水利普查水土保持专项普查实施方案》,将国家级实施方案中所列的省级任务分解为省、市两级任务,确保普查工作有组织地开展。省水利普查办于2011年3月行文下发至各市(州)水利普查机构实施。
根据各市、县级普查机构均不具备涉密工作环境,且GIS操作水平不一的情况,为保证各级合法使用基础地理信息开展普查工作,并确保在规定时间内按标准完成矢量化工作,甘肃省水土保持普查工作组根据国家采购管理规定,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把中标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作为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的技术支撑机构,委托其全面负责图件处理任务。
甘肃省水利普查工作量大,涉及面宽,时间紧迫,并且技术要求高。根据全省各县级普查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省水保普查工作组技术负责人统一制作了全省土壤侵蚀普查成果文件夹,水保普查群共享。各级普查人员下载后,将普查成果直接存入对应的文件系统,确保了普查成果能够正确存储。针对全省水力侵蚀野外调查成果数据量大、数据种类繁多、填表容易出错的情况,省水保普查工作组技术负责人自行开发制作了水力侵蚀野外调查普查表的审核工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审核效率,而且弥补了人工审核时不能保证剔除所有错误的缺陷,从逻辑上确保了普查表录入的正确性。省水土保持普查工作组抽调省、市、县三级技术精英,组成了普查成果检查小组,对全省1000多个单元野外调查成果的质量逐一进行了检查。他们不分昼夜,历时30余天,终于在2011年年底前全面完成了检查任务。
鉴于各县水利普查机构普查人员严重不足的特殊情况,省水利普查办水土保持专项普查工作组在2010年全省普查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对定西市水力侵蚀野外调查工作的质量控制,召集各有关市的普查技术负责人,举办了水力侵蚀野外调查质量控制现场培训班,让各市普查质量控制人员全面掌握普查质量要求和质量控制方法。平凉、兰州等市根据本市水力侵蚀普查工作进度,再次举办了市普查现场培训班,使各县普查人员充分掌握了普查技术方法和质量标准。
普查人员的工作环境是艰苦的,常常要翻越数座山,跨越数条河,才能到达普查单元,不仅体力消耗巨大,而且充满了危险。普查人员经常演绎的画面就是乘车而出,推车而归。
成县、文县、康县地处秦岭林区,前往普查单元只有山林间的羊肠小道可走,徒手翻山和赤足过河是每日的必修课,翻一架山就要四五个小时;民乐县普查工作人员早饭后出发,直到太阳快落山时才到达调查单元;在灵台县水蚀野外调查工作中,普查人员经常是烈日酷暑草帽抵挡,河水暴涨赤足蹚河,无处就餐,就用矿泉水伴方便面就地解决。为防蛇防蜂,每人手持木棍,在草丛中拍打前进。有人被树枝划破了脸,有人在山坡上崴了脚,有人被黄蜂蜇了腿,有人在工地上中了暑,但没有人叫苦叫累,没有人后退半步,没有人抱怨,全部坚守在工作一线。
2011年5月,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将原来划分到青海省的17个野外调查单元调整到甘肃省酒泉市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使这个原本技术力量就很薄弱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的野外调查任务,从15个风力侵蚀调查单元增加为32个单元的风力侵蚀调查和10个单元的冻融侵蚀调查。该县在野外调查工作即将开展之际连遇两大困难:一是参加过专项普查技术培训的人员调离了本县,二是普查任务增加了两倍。酒泉市专项普查工作组结合对其他县的技术指导,对阿克塞县新派的普查人员进行了短期现场培训。迫于野外普查工作时间紧,阿克塞县水利普查办在设备条件极差的条件下,优先安排普查用车,普查工作组全体人员带着睡袋和干粮,一出发就是五六天,奔波在难以行走的山区,勉强可行时驱车,无路可行时步行爬山,车胎爆了自己补,连续行驶在崎岖之路上,车都被颠坏了。就这样连续苦干一个多月,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
水利普查工作又一次充分展现了甘肃水保人坚强的意志和扎实的作风。他们,是甘肃省水利普查工作中最美的风景。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