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祁连山下守护红塘

——记甘肃高台县红崖子水管所许茂俊

发表时间:2024-05-22

许茂俊前往红塘巡查途中 郭强

  □本报通讯员 水利 马友琴

  “正值青春却选择扎根大山,20多年来,他只身一人在大山深处默默坚守,肩头布满艰辛的同时,也挑起了一心为公的责任和担当:守住红塘,护佑家乡人民!”2020年12月,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红崖子水管所水管工许茂俊,光荣入选“中国好人榜”。几年过去,许茂俊依旧守护在他热爱的这片土地之上。

  敢为人先勇担当

  红塘引水渠位于海拔4400多米的祁连山腹地,被称为高台的“红旗渠”,所引之水汇聚于石灰关水库,往返一次红塘要花费13个小时,走30多公里艰险的羊肠山路。

  “去一次红塘,回到家里的时候,脸上就要褪一层皮,几乎半个月才能褪掉。”许茂俊说。

  由于海拔高,红塘的春天来得格外晚,每年约有半数时间,去红塘都要顶着漫天大雪。当赶到红塘引水渠管理房时,许茂俊经常是已经精疲力尽甚至冻僵了。管理房是一座用石头垒成的房子,全靠煤油灯照亮。在荒无人烟的高原上,做的饭都是半生不熟。晚上,只有呼呼的风声和狼的叫声。

  夏季,正处于浇灌季节,也是红塘防护工作的关键时刻。大山里下雨频繁,走在泥泞的小路上,随时都会滑倒。许茂俊到达管理房后,还要在5公里的红塘引水渠巡查,生怕出现塌方影响过水。如果晚上下暴雨,他也坚持一个人徒步去看河道。

  在许茂俊的守护下,红塘引水渠多年来运行畅通,保障了新坝镇7个村2400人的饮水需求,以及1.5万余亩耕地和林草地的灌溉需求。

  誓将白首契初心

  1998年,许茂俊接手红塘引水渠管理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任何交通工具,一进红塘全靠步行。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喝点茶吃点馒头后,就从家里出发。一路上,除了雪山和月亮相伴,还有妻子的牵挂温暖着他。

  2004年,许茂俊一家人省吃俭用买了一辆摩托车。尽管能骑行一段路程,但在地势险峻的地方或遇到下雨天气,依然要靠步行。走进祁连山腹地,也走进了狼、狗熊等野生动物频繁出没区,因此,每次上山,许茂俊总是拿着木棍用来防身。进入大山,就如同与世隔绝了一般,没有手机,没有信号,只有许茂俊行走在大山间里孤寂的身影。

  许茂俊总是说:“红塘引水渠是先辈们花费心血修建的,作为后人,就要想办法把这个工程维护好。”

  舍家为业守红塘

  “跋山涉水,两鬓霜花,风雨雷电任叱咤。”这是许茂俊的儿子对父亲的概括。

  一大早,许茂俊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上红塘巡查。长年累月的坚守,已经成为许茂俊的一种习惯。许茂俊的儿子说:“即使在家中,父亲心里也惦记着红塘,每逢刮风下雨,他更是放心不下。渠上有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夺门而出。”

  2022年夏天,正值农忙时节。许茂俊回家帮忙收割庄稼,由于天气突变,他便急急忙忙把拖拉机开回家,简单带了几件换洗衣服,叮嘱了几句,连口水都没顾上喝,就骑上摩托车赶往红塘。这样的事情,许茂俊的家人已习以为常。

  26年来,许茂俊只身一人在大山深处默默坚守。为了这份责任,他留妻子在家操持家务,养育儿女,自己则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红塘引水渠。

  四季更迭,岁月如歌。巍峨的雪山是见证者,山涧溪流是歌颂者,许茂俊年复一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水利人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5月22日

责任编辑:王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