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张秋闸:漕运枢纽的百年兴衰

发表时间:2024-06-13

明代钱谷和张复联合绘制《水程图》之张秋图 资料图片

  □本报通讯员 钟庄子 郭鹏 张凯

  位于山东聊城阳谷境内运河与北金堤交汇处的张秋闸,南涉金堤河,北接小运河,是张秋灌区的引水闸。1955年建成后,因闸底板高不能满足排涝滞洪要求,在1983年11月26日,其拆除改建工程破土动工。与此同时,施工现场向西70米,是1962年兴建的张秋涵闸,由于当时的设计指标偏低,其拆除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起初,拆除改建工作有序推进。然而,拆除过程中,施工人员竟在其背河堤脚处发现了一处暗涵洞,当施工人员意外地在当地居民口中听到“明清老闸口”的线索后,张秋闸近六百年的历史才逐渐揭开。

  起源于通源闸

  张秋闸,因运河而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景泰年间。

  明朝中期,河南、山东境内黄河决溢频繁,经常冲坏漕运河道,使京杭运河严重受损。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在陈留、新乡和荥泽等地接连发生决口,河水分三股,其中一股自新乡八柳树,漫溢曹县、濮州,至东昌寿张沙湾(今台前县夹河乡沙湾村)溃决,冲坏漕运河道。明英宗、明景帝在1450年至1452年间,先后派遣数名大臣前往寿张沙湾河段进行治理,然均未成功。于是,朝中群臣议论纷纷、互相指责,沙湾治河现场也发生役工逃逸现象,甚至有人认为,沙湾水湍急,非人力可为。转机的出现,源于一个人:徐有贞。

  据《明史》载,景泰四年(1453年)十月,明景帝任命徐有贞为佥都御史,专门治理沙湾运河河道。徐有贞到张秋后,对当地的地形水势进行了详细勘察。他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置水门、一开支河、一浚运河的“治河三策”,并上奏《言沙湾治河三策疏》。

  徐有贞所撰的《敕修河道工完之碑》对治河过程有着详细记载。徐有贞首先主持开挖了广济渠,从张秋金堤起,西南行经寿张、莲花池,至荥泽以北接黄河,引黄河、沁河水济会通河,并在广济渠张秋渠口设通源闸。此举既保证了运河通航所需要的水位,也缓解了水大而引起的溃决之患,通源闸也就是史志最早记载的“张秋之闸”。

  自徐有贞成功治理沙湾河患,他的人生轨迹就好似与“通源”二字隐隐而合,开启了他逐步成为明朝内阁首辅的政治生涯。虽担任内阁首辅仅四个月,但他的治水功绩已然载入治河、漕运史册,流传至今。

  闸河的辉煌与落寞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山东段(以下简称山东运河)设置了约50座船闸,保障了这条交通大动脉的畅通,故而山东运河又被称为“闸河”。

  作为“闸河”沿线的重要涵闸之一,清代很多志书文献中都有关于通源闸(张秋闸)的记录,如《钦定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等等。其中,清代著名学者包世臣的《闸河日记》,对其记载最为详细。

  《闸河日记》记录了包世臣在清道光九年(1829年)六月自馆陶至扬州沿运河南返的旅行见闻。在描绘山东运河风光时,作者提到了张秋闸。根据史料,可以看出,张秋闸此时已正式得名,且对于南北漕运通航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张秋闸因山东运河而生。伴随着明清时期漕运功能达到顶峰,张秋闸给张秋镇带来了“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盛名。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铜瓦厢破堤而出,一路奔腾,在张秋镇穿运河而过,夺大清河入渤海。至此,700多年黄河入黄海的历史终结。黄河回归山东初期,运河虽受黄河冲击,但漕运并未受到大的影响。漕船依旧经张秋闸,沿原河道运输漕粮。然而,十里铺至八里庙河段不久被淤堵。漕船只能由黄河南下,至交汇处(今阳谷陶城铺附近)转入向北,然后逆水至八里庙继续沿故道通行,这一段需绕行25公里。不过,这条航线也没能延续很久,随着张秋闸至八里庙段运河被泥沙冲积淤平,漕运被迫停止。

  清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改建新运口,开新河头,勉强保持漕运河道畅通。然而,张秋闸自此不再作为漕运河闸,提前退出“闸河”舞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运行了2000多年的漕运成为历史记忆,张秋闸也随着大运河的淤塞,沉眠沙土之下。

  工程的蜕变与新生

  1984年5月,随着明清老闸口的土方回填,张秋闸彻底告别了那段漕运时光,开始了引金堤河水济润阳谷的新生。

  当然,受技术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从1955年到1984年,围绕着张秋闸的蜕变,山东黄河河务局和聊城地区水利局进行了多番尝试和探索。

  直至1985年,新生的张秋闸方才投入使用,为一单孔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设计流量15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14.5万亩。

  据《阳谷县黄河志资料汇编》记载,从1972年至1983年,张秋闸累计引水12.64亿立方米,灌区用水量达8.42亿立方米。1962年张秋闸和张秋灌区建成前,粮食亩产量193公斤,棉花亩产量25公斤;1985年建成后,粮食亩产量提高到557公斤,棉花亩产量达到64公斤。张秋闸的兴建,为金堤河排涝和阳谷县农业灌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如今,张秋闸作为大运河阳谷段引金补水的重要口门,已被阳谷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阳谷黄河、金堤河沿岸第一处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水利工程。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6月13日

作者:钟庄子 郭鹏 张凯
责任编辑:王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