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北京中轴线上的水文化遗产

发表时间:2024-08-01

  □马东春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经历了长达7个多世纪的不断完善,北京中轴线终于成为了世界的文化遗产,这是对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全面肯定。

  中轴线作为北京老城的核心,承载着元、明、清三代的历史信息,全长7.8公里的轴线上承载着诸多重要的历史建筑和遗迹以及宝贵的水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杰作,展现了中华文明对和谐、秩序、美的追求。在这条中轴线上,水文化遗产占据了重要地位,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人水和谐共生、城水相依共融的理念。

  北京的水系格局与中轴线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象征。水,作为生命之源,表达着对繁荣富足的追求;而中轴线,作为权力与尊严的象征,代表着皇权的中心。这两者的结合,既展现了北京作为皇城帝都的辉煌与荣耀,也寄托了人们对富足美好生活的向往。水系布局与中轴线紧密相融,历史脉络与自然纹理交织一体,折射出深刻而微妙的联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水是城市的命脉。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无论是诸侯国的都城,还是统一王朝的边疆重镇,乃至最终成为国家的政治核心,历代王朝都对城市水系进行了精心的规划与布局。这些水系不仅解决了城市的供水、排水、防御外敌、运输物资等问题,而且也实现了美化城市环境、调节城市气候的功能。北京的水系布局,如同一张精致的网,将整个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这张网的中心,正处在城市的中轴线上。

  现在北京核心城址是从元朝建都奠定的。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体现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水定城,确定中轴线与北京的规划与布局。根据地貌和水流的自然走向,巧妙地将自然水系与人工水系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城市的水系布局既科学合理又和谐美观。开挖湖泊、修建一系列的水渠和运河,引白浮瓮山河,连通内城水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系网络。这些水渠和运河不仅为元大都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还为城市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商业繁荣。

  明皇城在元大都基础上,沿袭中轴线理念,水系设计采用了天然水源与人工开凿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一套复杂而高效的水利系统,不仅满足了皇宫日常用水的需求,还兼顾了防洪排涝、园林灌溉和城市美化等功能,展现了古代设计师的智慧和创造力。老城水系形成六海水系贯穿、护城河环绕的城池布局。故宫的供排水系统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彰显了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古代工匠们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通过井水和雨水收集系统来满足用水需求。故宫内散布着70多眼古井,这些井深可达数十米,确保了水源的稳定性和水质的纯净。宫殿屋顶的排水系统设计更是巧夺天工,不仅能够迅速排走雨水,防止积水对建筑造成损害,还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园林浇灌等,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了浪费。故宫所处地势北高南低,玄武门(现神武门)与午门竖向地平高差约2米,古人巧妙利用地形的自然坡度,使得雨水可以顺着地势流向院落四周的排水沟渠。这些沟渠不仅布局合理,而且采用了特殊的防渗技术,确保雨水能够快速流走而不积水,有效地保护了建筑的基础结构。故宫内部的排水设施如地漏、暗沟等也设计得十分隐蔽,既不影响整体的美观,又保证了排水的高效性,展现了古代工匠们对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完美平衡。这些细节之处无不昭示着古代工匠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深远考虑。

  清朝沿用明皇城,对京城水系经历了多次改造,逐步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沟渠体系,包括内城大明濠(西沟)、东沟、御河、泡子河,外城的龙须沟等。城内在天然古河道(如高梁河)或人工引水渠道(如通惠河)的基础上形成的湖泊,在城市规划、园林设计、运河漕运、游憩休闲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有积水潭、太液池、泡子河、南北太平湖、二龙坑、金鱼池、野凫潭、万柳堂等。城市西北郊完善了三山五园区域的水网体系,还加强了与老城水系的连通。

  追溯历史长河,北京的水系布局与中轴线紧密相连,仿佛是一对默契的舞伴,共同舞动着城市的繁华与美丽、灵动与生机。中轴线两侧的湖泊、河流和水渠,如同璀璨的珍珠,串珠成链,与中轴线交相辉映,形成了和谐共生的关系。这是历史与自然、文化与美学的完美结合,不仅为北京增添了无尽的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现代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宝贵范例。

  北京中轴线上的水文化遗产不仅是宝贵的历史资源,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北京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也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合理的利用,这些水文化遗产将继续为北京未来发展增光添彩。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8月1日

作者:马东春
责任编辑:罗景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