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王景:河汴同治 千载安澜

发表时间:2024-08-29

 

王景雕塑 资料图片

 

  □邝艳敏

  黄河宁,天下平。千百年来,在黄河保护治理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涌现出大批著名的治水人物。其中东汉初年著名的水利专家王景,曾修筑千里长堤,实施河汴分流,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得以安澜近千年。

  坚定治黄决心

  从东汉初建到明帝中期,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经济恢复、社会发展。汉明帝时,呈现出一派兴旺昌盛的景象,著名的王景治河就发生在这个时期。王景,字仲通,曾任侍御史、河堤谒者等职,后迁庐江太守。

  西汉末年,黄河在魏郡(今河南东北一带)以东出现多处决口。王莽为了保障其在元城的祖坟安全,主张不堵决口,结果黄河和济水分流处的堤防严重崩塌,黄河、济水和汴水各支流相继泛滥,兖州、豫州(约相当于今河南东南、山东西南和安徽淮河以北)数十县受灾。东汉初年,光武帝虽有修堤之意,却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搁置,后来汴水不断向东泛滥,灾区越来越大,原来的水门堤防都已淹没在水中。

  汉明帝即位后,也多次想要动工修堤,但朝野上下对要不要堵口意见不一。有人认为黄河改道南流入汴对北方的冀州、幽州有好处,有的说左边的堤坚固了右边的堤就要遭殃,有的还说左右两边的堤都坚固了下游就倒霉,对河水应该听其自然,百姓则可以迁到高处去,这样公家省了堵口的钱,百姓也避免了被淹的祸害。所以,此事一直议而不决。直到永平十二年(69年),明帝召见王景后,才坚定了治河的决心。

  其实,在永平十二年之前,光武帝刘秀为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明帝刘庄宵衣旰食、励精图治,成就了东汉初期社会经济发展、文治武功兴盛的大好局面,治水的客观条件已然具备。

  永平十二年,在黄河水患频发、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为巩固东汉统治根基、安抚民心,明帝下决心治理水患,召见王景询问黄河、汴渠治理方略。由于善于治水,王景又曾与将作谒者(主管工程建设的长官)王吴共修过浚仪渠,因此曾得到明帝的赏识。当年夏天,明帝发卒数十万,命王景与王吴共同主持治理黄河、汴渠工程。

  实践治黄理念

  王景领命后,力排众议,与王吴一起实地考察,制定治理黄河、汴渠的完整方案。永平十二年夏四月,王景和王吴率领数十万兵民,开始修筑千里黄河长堤,实施河汴分流。

  千里长堤,始自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入海。王景认为,黄河之所以决口、改道频繁,根本原因在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浊浪急流挟沙而下,下游河道日淤日高,行洪水量日淤日减。要想提高行洪能力,就要加高加固堤防,长此以往必然形成河床高于两岸地面的悬河。一旦遭遇大洪峰,薄弱堤段存在决口的风险,如不能及时堵塞决口则必然导致改道。

  据史料记载,王景的治理策略是自上而下对黄河、汴渠进行治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黄河下游的堤防修筑。

  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王景选择了一条流路最短的入海通道。这条线路经行数年,无需大的勘测工作,只需凿除河道中的阻水土丘,清除浅滩砂石,对河道裁弯取直,加强险工险段的防护即可行水顺畅。但黄河含沙量高的特点极易导致河床日淤日高,再次形成地上悬河。若不与汴渠系统治理,便再次掉入“修堤—淤积—决口—改道”的怪圈。

  王景经过统筹考虑,对于汴渠的治理,规划了“河汴分流,复其旧迹”的行水路线。特别是在汴口治理中,王景创造性地在汴渠引黄的百里范围内,约隔10里开凿一个引水口,并在每个引水口修筑水门,交替从河中引水入汴,从而改善了汴口水门工程,做到了河汴分流。

  经过整整一年的努力,王景完成了治河、治汴工程。近六十年的黄河水患随之得以平息,百姓生产生活秩序逐步得到恢复。明帝在阅视黄河堤防、汴渠航道后,对王景等人的治水功绩赞不绝口。

  展现治黄成效

  此次治河工程浩大,动用人力物力甚众,可以百亿计。当时百姓殷富,粟斛三十,按当时一石粟三十钱折算,这次治河的花费折合30亿元至50亿元人民币,投资之巨,相当惊人。

  然而从此之后,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乃至北宋,在八九百年的时间里,虽然黄河不时有漫溢和决口的记载,有时还会造成两岸严重的灾害,但总体看来,这期间黄河没有发生一次重大的改道,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相对安定时期,王景治河被后世广泛传颂。

  东汉建初七年(82年),王景升迁徐州刺史,次年又改任庐江郡太守。当时庐江一带不缺土地,但是百姓尚未采用牛耕技术,人力有限,粮食常年不足。庐江境内,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由孙叔敖创立的芍陂(在今安徽省寿县),但是几乎荒废。王景组织百姓进行修复,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立碑示禁,同时推广牛耕,使大片土地得到开垦。博学多才的王景还将掌握的养蚕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境内从此日益富庶。后来因为积劳成疾,王景死于庐江郡太守任上。

  王景治河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在荥阳至千乘开辟新河。这是当时的天然洼地,有利于排洪排沙。二是利用具有广阔滩地的河道宽河行洪,可以调洪削峰,也可调整泥沙淤积部位,起到滞洪落淤、淤滩刷槽的作用。

  王景使数十年乃至上百年遗留的水患得到平息,并确保此后数百年黄河没有大的水患,这在治黄史上是罕见的,足以名留中国治水史,也足以称得上“王景治河、千载无恙”。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8月29日

作者:邝艳敏
责任编辑:王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