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浩宇
近些年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暴雨洪水、超强台风、山洪、泥石流和干旱现象多发重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对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明确指出,水旱灾害防御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领域,也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面,强调要紧紧围绕“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思路,全面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洪涝干旱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经济财富迅速集聚,灾害造成的综合损失和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三个转变”科学论断准确把握了当前防汛抗旱形势,是我国长期防御各种自然灾害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的生动诠释。各地各部门要将“三个转变”作为新时期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总依据、总遵循认真贯彻落实,强化责任落实体系、组织领导体系、方案预案体系、救援队伍体系、物资保障体系、灾害保险体系,全面提高综合防范和有效抗御洪涝干旱灾害的能力。
防汛抗旱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要体现。近些年极端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面对局地突发的短时强降雨,我们往往只能被动应对,采取一些应急抢险救灾措施,降低灾害损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化被动为主动,坚持预防为先的方针,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提高预报精准度、延长预报预见期,赢得防汛抗旱的主动权;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调度方案和应急响应机制,提高防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继续加强防汛抗旱培训和演练,落实灾前预防各项举措,最大程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
防汛抗旱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是应对复杂严峻自然灾害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灾害信息共享和防灾减灾救灾资源统筹不足,一些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水旱灾害交织,旱涝急转时有发生,次生灾害威胁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综合减灾的理念,加强研究,做好统筹协调,主动适应和把握洪涝干旱台风灾害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规律,对可能发生的水旱灾害要有充分的认识和考虑,加强预测预报。在防洪调度时统筹考虑雨洪资源的利用,在抗旱的同时注意防范可能发生的大洪水,备足抗洪物料,做好防汛各项准备。要按照系统治理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和水毁工程修复建设步伐,集中力量补齐补强防汛抗旱短板。要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综合运用“拦分蓄滞排”等防洪措施和“蓄引提调连”等抗旱措施,充分发挥防汛抗旱防台风减灾体系的综合效益。
防汛抗旱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是增强全社会抵御和应对洪旱灾害能力的治本之策。近些年一些地方受利益驱动,存在侵占河道、围湖造田等现象。当洪水来临时,湖泊无法有效滞洪,河道无法及时泄洪,灾害损失进一步加大。我们要结合全面推行河长制,强化河湖管理和防洪社会管理,坚决清理整治河道非法设障、养殖、采砂、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行为,保障河湖堤防安全和行洪调蓄能力。在推进城市化进程过程中,要注重人水和谐,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考虑流域区域洪水特点和山洪地质灾害风险,科学规划人民居住和产业分布,消除安全隐患,最大程度降低灾害风险。各地要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推进蓄滞洪区工程和安全设施建设,妥善安排超标准洪水出路。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水情教育,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灾避灾、自救互救能力,降低灾害风险。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据预测预报情况来看,2017年我国气候形势复杂,极端气象水文事件可能多发,区域性暴雨洪水和干旱可能重发,登陆和影响我国的台风可能偏多偏强,防汛抗旱防台风形势依然严峻。我们要按照“三个转变”的要求,转变观念,创新举措,切实做好应对水旱灾害的各项准备,全力夺取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的新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