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变化 摸得着的幸福
 

米林县八口之家女主人白玛在用清洁自来水洗菜 缪宜江摄

林芝奴下水文站 缪宜江摄  

  编者按:金秋时节,西藏自治区迎来成立50周年庆典。本报近日派出采访组一行5人,深入西藏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等4个地(市),历时9天,行程3000多公里,针对防洪减灾、农村饮水安全、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及寺庙供水等专题进行深入采访,与工程建设管理者、援藏干部、受益农牧民和僧侣等广泛交流,并与自治区水利厅干部群众座谈。本报今日起推出“西藏水利50年成就基层走笔”系列报道,生动展示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水利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敬请关注。

  □本报西藏水利50年成就报道组

  8月23日上午,飞机降落在海拔2980米的西藏林芝米林机场。走下悬梯,吸一口清凉温润的空气,四周是连绵的峰峦和无尽的云雾,中国水利报社5名记者和中央媒体7名记者共同组成的西藏水利50年成就报道组将从这水墨般的“西藏江南”启程,行走西藏,探求水利为这片高原净土带来的温度与力量。

  汽车驶离机场,头痛、气喘等高原反应陆续发酵。窗外掠过银龙般的大河,这便是被藏族同胞视为“摇篮”和“母亲河”的雅鲁藏布江。

  未及细看,汽车已转入村庄,停在一处绿框红门的院落外。独具藏族特色的二层小楼前,女主人白玛正弯腰站在水龙头旁冲洗蔬菜。这是米林县邦仲村支书吾金次仁的八口之家。吾金次仁憨笑着,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介绍说:“水是政府从山上给引来的,我们只管投工投劳,其他都是政府负责。”西藏以丰富、优质的水资源著称,林芝又是西藏水资源最为丰沛的地区。这里的饮水安全工程,是要解决群众“单打独斗”去河沟里取水用水的历史,由国家投入资金进行规模化、工程化、技术化处理,将自来水引进各家各户,送进百姓生活。说起这项民生工程,吾金次仁笑得一脸灿烂:“变化太大了,喝水方便又干净。”如今,他的家人和城里人一样,用上了抽水厕所、热水器和洗衣机,还在这铺着翠草、开着野花的原生态小院里开起了家庭旅馆,日子过得越发红火。

  沿着宽阔汹涌的雅鲁藏布江继续向东,群山巍峨,满坡漫绿。一条清澈而湍急的河流汇入雅江,水面一清一浊,一急一慢,显示出大自然的神奇伟力。赶来汇合的河流是林芝的母亲河、雅鲁藏布江第二大支流尼洋河,我们则赶往汇合后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基本控制站——奴下水文站。

  与想象中艰苦孤寂的高原水文站不同,院子里灰绿色的三层小楼是6位水文员工的办公楼,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铺放着绘制点图的工具和图纸。每天4次测报的水文数据,通过外形酷似电话机的数据传输终端向上级报送。清瘦的站长白玛旺堆介绍说,奴下水文站设立于1955年,至今已有52年完整的降雨、径流、洪水等水文实测资料,是中央报汛站,也是向印度、孟加拉国与巴基斯坦传送实时水情的国际报汛站。水文职工泽成群培说,水文站使用的ADCP多普勒测流仪,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测流设备,能将数据实时传送到相连的计算机中,通过软件可直接得出流量和流速,大大提升了测流效率和准确度。水文信息化、现代化水平的飞速发展,让测船上的手动绞车连同费时费力的传统测流工具一起“下了岗”。

  第一天的行程即将结束,最后一站是林芝县的喇嘛岭寺庙。得知是水利部门带来的采访组,住持白玛次烈将大家请进客厅,介绍说:“供水工程给我们带来了干净的水、安全的水,冬季不用再因为水源枯竭去远处挑水喝了。”西藏的寺庙供水工程具有特殊的意义。多数藏传佛教寺庙修建在山顶、半山腰或者偏远地区,饮水困难问题突出。2014年,国家一次性投入了4.95亿元,用于解决西藏登记在册的1466座寺庙的安全饮用水问题。初步统计,受益僧侣人数达3.1万人。工程实施后反响良好,其他藏区也陆续学习借鉴。僧侣们可以在高山之上畅享清流,潜心理佛,供水工程给僧侣们带来的益处,如同白玛次烈请大家喝的酥油茶,回味悠长。  

  第二天一早,记者们来到林芝市八一镇开发区防洪堤工程现场。尼洋河一级支流觉木曲自西向东舒缓流淌。站在防洪堤上,林芝市水利局副局长李娜介绍,八一镇两岸堤防总长28.493公里,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洪水,可以保障主城区7万人口和全部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天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将冰液玉浆带向藏南谷地,带来了花红草绿,也带来了洪涝威胁。50年来,西藏城乡防洪工程从无到有,累计建设防洪堤3380公里,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八一镇永久村永久沟,记者看到,河道两岸新砌的堤防尚未封闭,河道内堆积着四五米高的泥沙和垃圾。村支书鲁鲁说,这个预计于今年12月底竣工的综合整治工程遭遇了8月19日的超强降雨袭击,仅完工75%的堤防提前发挥作用,将暴雨引发的泥石流束缚在河道之中,仅有部分清水从尚未封闭的堤防涌入村庄。望一眼在清理杂物的挖掘机,鲁鲁说:“群众都转移了,没想到会有那么大水。”50多户村民在灾害到来前转移避险,无一伤亡,得益于及时的预警预报和平时的宣传演练,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林芝去拉萨的路上,绿如翡翠的尼洋河水,奔腾汹涌,飞溅起洁白的浪花。两岸青翠的森林和起伏的草场上,有牛羊在游荡。汽车停留在工布江达县太昭村。这里风光秀美,群山环绕,尼洋河水平缓清澈。伸向远方的堤防全长1.695公里,为20年一遇标准,它的使命是护佑附近的一个村庄和清末西藏经济、文化、交通重镇——太昭古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据记载,从唐朝和吐蕃联姻开始,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就日益密切,军旅客商往来不绝。当时,太昭人口众多,市镇繁华,店铺林立,是西藏重要的商业文化中心,也是军事交通要地。

  结束了林芝一天半的采访行程,报道组将翻越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向自治区首府、“日光城”拉萨进发。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5年9月8日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