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城市的新生——山东淄博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践河长制观察
 

  □本报记者 滕红真 张灯林 赵新

  6月28日,阳光明媚。一片郁郁葱葱的苇塘,环绕一座棕色雅致亭阁,诉说着山东省淄博市运粮河河道的悠久历史。2012年全市推行河长制,在整治运粮河时,发现了古代水磨坊。随后,遗址处建起亭阁,古色古香,伴着清水涟漪,成为娱乐休闲文化廊道。

  “加快推进河长制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为巩固扩大生态淄博建设成果提供强大助力。”淄博市市长于海田明确河长制在城市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因在全省率先探索河长制,将治河与当地文化、历史融合起来,坚持全流域生态修复理念,创新管护模式,书写了一段“绿色河湖,生态淄博”的美丽佳话。厚重的齐文化再次激活,治水实践与创新倒逼老工业城市转型新生。

  从“一河一档”到“一河一带”

  夯实基础铺就探索之路

  地跨黄淮两大流域和山东半岛独流入海小清河水系的淄博市,却是一座严重缺水城市,有建陶、钢铁、焦化等重污染行业分布,水少、水臭、水脏等问题亟待解决。

  河流与城市共生共荣,探索一条长效的河流管护机制势在必行。2011年,淄博市临淄区在河长制上“吃了螃蟹”,2012年河长制在全市“遍地开花”。

  “早在2013年年初,我们便提出‘一河一档’概念,即让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档案,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涉河建设等各方面内容,为治河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也为后来‘一河一策’打响了前哨战。”市水利工程管理局局长霍文松轻描淡写的讲述背后,是5个工作组几十名工作人员,利用半年多时间,徒步2万多公里,遍访全市93条河流的辛劳与努力。

  夯实基础,不止于此。2011—2013年,全市抓住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契机,投入1500余万元,完成了全市河道确权划界和蓝线规划工作。自此,河湖管理有了重要依据,河长管哪里的问题得到解决。这一重大难关的攻克,让淄博河长制推进驶入快车道。

  伴随中办、国办关于全面实行河长制的意见印发,淄博提标扩面。今年4月27日,市、区县党委、政府全部印发出台全面实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河长体系,设立了总河长、河长、河段长;6月底前,市区县出台相关制度、考核办法。

  压茬推进,河道内乱建、乱采、乱排、乱挖、乱倒、乱种、乱围、乱堵等“八乱”现象大幅度减少。在“一河一策”的基础上,淄博跳出“一河一景”的设想,打造“一河一带”生态长廊。

  淄博境内最大的河流、临淄人民的母亲河——淄河,便是一例。据临淄区河道管理处副主任崔宝奎介绍,区政府对淄河临淄区段进行了系统规划:上游建天齐渊文化园、足球小镇;中游有古车博物馆、太公湖水利风景区公园;下游有皇城玫瑰谷等历史和人文景观。

  在孝妇河湿地公园,当记者看到孝妇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示意图时,全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理念更为清晰:从北部孝妇河入湖口人工湿地,到中部孝妇河湿地公园,再到南部白杨河生态修复工程……淄博利用2015年到2017年3年时间,投入30多亿元实施46个重点治理工程,实现孝妇河全流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今年5月份,主体区域对外开放的孝妇河湿地公园,是生态水系建设的核心工程之一。这里有全省最大的音乐喷泉广场,儿童游乐区、垂钓平台、游船码头等也一应俱全。

  淄博市生态水系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刘小进说,河长制的推动,极大加快孝妇河水污染治理。这里曾是沿岸企业、生活污水的排入地,岸边布满垃圾,如今2500亩水面整洁干净,并投资2亿元建成“引水入孝”工程,调引黄河客水400万立方米补充湿地公园,水质达到娱乐用水区标准,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大型公共活动区域。

  据悉,2015年以来,淄博市投资140亿元,实施了5大类33项重点治水项目,主要对孝妇河、猪龙河等8条骨干河道进行全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从完善机构到“三种模式”

  因地制宜攻难破茧

  河长制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在推进中需要顺畅的运转机制护航。淄博因地制宜,求新求变:“河湖管理委员会+河长办+河长+河管员”的组织架构“浮出水面”;“属地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直接管理” 三种模式并存。

  河湖管理委员会是领导机构,河长制办公室是推进机构,一个决策,一个落实,各负其责,良性运转。

  “虽然涉及26个相关部门,但河长办主任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兼任,副主任只由4个部门即市水利、环保、国土、住建部门主要负责人兼任。”霍文松道出原由,关涉性强的部门落实具体人员,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避免多而全、各敲各锣的情况发生。建立河湖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会商机制,可发挥河长办运转枢纽作用。

  目前,淄川区河长制办公室已建立,实现制度上墙,并争取到6个编制。全市河长办的机构建设,正在逐步完善。

  河长制要想实现“河长治”,管护主体、人员、经费,三者缺一不可。如何落实?

  以临淄区为代表的属地管理模式,由镇办作为河道管理主体,区政府根据河湖管理部门考评结果对镇办奖优罚劣,以单侧河道每公里平均2万元的标准给予奖补资金;以高青县为代表的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对河湖养护管理年度投入280万元,招标确定专业公司负责日常管理,县水务部门负责日常考评;以高新区为代表的直管模式,管委会聘用45名河管员,每公里河道经费5.68万元,由水务部门负责日常考评。

  可见,属地管理实行“总河长+河长+河管员”的管理机制,政府购买服务实行“政府+公司+河管员”的管理机制,直接管理实行“河长+管理单位+河管员”的管理机制。

  “不搞一刀切,我们鼓励各种模式创新。”在霍文松看来,管护模式只是治河的手段。只要能管好河,各种管护模式都值得尝试。

  仅在临淄区太公湖景区,就有多种模式并存。“我们直接招聘了40人的专业养护队伍,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组建了一支由22名保安组成的太公湖保安巡查中队。”崔宝奎说。

  管护模式创新的背后,是强有力的资金保障。2016年全市投入2200余万元,初步建立起长效稳定的河道管理奖补资金投入机制。上级奖补为辅、区县奖补为主的财政保障机制发挥明显作用。

  从强化责任到真抓严考

  河湖管护落地生根

  “河长不只是职务,更是职责。”淄川区副区长周恒学谈到自己的新身份时说道,“作为一名河长,一定要在总体调研河道的基础上,做到心中有数,非常熟悉。”

  临淄区朱台镇镇长吴雪江有同样的认识。作为镇级河长,他现在每周至少一次,检查或抽查运粮河和乌河朱台镇段污水口封堵、河道清淤等情况。副镇长朱建军看着前来钓鱼的游客说:“推行河长制后,日常监管和管护变得更加精细,河道治理效果明显。现在担心的是游客扔垃圾,以前水臭,根本没有游客来。”

  从水臭到水清,朱台镇落实河长制管理在全区乡镇排名中,稳居前三。显著变化的背后,严格的督查考核是重要抓手。

  朱台镇林路河道管理站站长郭树伦深有体会:“我们一共7名河道管理员,以绩定分,按分取酬。不仅有上级单位来考核,河管员之间也互评互促,低于95分,每扣一分就要扣钱。”

  如今,淄博市建立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一层压一层、层层抓落实的督查考核体系。市考核办总牵头,市河长办抓具体,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跟进督查,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细化考核内容,形成“市委考核办+市委市政府督查室+河长办”的督查考核格局,并与河长和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的绩效评价挂钩。

  铁腕推进,奖惩动真格。淄博市委书记、市长作为总河长坚持每月召开生态淄博建设调度会,对各区县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曝光,采取现场观摩、重点讲评,进行跟踪问效。排名靠前的做典型发言,排名靠后的做检讨发言。

  与此同时,市河长办每月15—25日围绕“八乱”对全市河道生态环境及各区县河长制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将考核结果及时通报给各级党委、政府,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

  从系统推进河湖保护理念出发,到完善组织机构、探索多种模式、落实管护人员和经费、建立严格考核体系,淄博蹚出一条河长制“河长治”的路子。山东省水利工程管理局局长孙显利表示:“淄博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河长制,取得了可复制的经验,河湖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对各地提供了有益借鉴。”

  今年年底前,淄博将全面完成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一河一策”及河湖水域管理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全市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为每名河管员配置4G手机,巡查实现文字、视频即时传输。到2020年,全市主要河流基本恢复水环境功能……淄博河长制创新探索蹄急步稳,一座美丽的生态城市走入视野。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7月7日

滕红真 张灯林 赵新
责任编辑:李爽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