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明锐 张智杰 通讯员 余培娇
9月,一场金砖国家峰会让世界的目光聚焦厦门、放眼福建。在欢迎宴会致辞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嘉宾隆重描绘了这片土地的生态之美:“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
往前回溯17年,还是在八闽大地上,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就已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多年时间过去,福建全省上下对生态文明孜孜追求,不断实践。2014年3月,福建建设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7年,随着中央制定《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福建再次被赋予重任,成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作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福建水利人牢记总书记嘱托,不忘初心,不断在建设生态福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近五年,福建水利系统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发展定位,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水资源变化规律,把水利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在全国较早全面推行河长制并持续走在全国前列,率先以生态理念系统方法启动实施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率先以县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水试验,率先开展小水电生态修复试点,防汛防台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利风景区建设等工作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全省完成水利投资1538亿元;持续推进实施1467个重大水利项目建设;解决了81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等等,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届的充分肯定。省水利厅绩效考评持续位居全省前列,两次获得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称号,申报全国文明单位正在公示中;省防汛办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厅机关党委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五年间,福建水利收获累累硕果。
强化顶层设计
大格局描绘水利改革发展蓝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福建始终把水利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围绕一系列重点水利工作,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亲自挂帅,先后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的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由省长担任主任的福建省水资源管理委员会,以省长为总河长的河长制组织体系,以省委常委和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重大水利项目协调小组等。
在此基础上,福建连续多年把水土流失治理、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库水源地保护、中小河流治理等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先后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河长制工作等纳入政府绩效考评重要内容,逐年分解下达水资源管理各项控制指标,逐级签订责任书,每年进行考核,形成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的水生态文明工作格局。
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目标,福建水利主动作为,编制实施《福建大水网规划》,着力构建“分区配置、三水并举、南北相接、纵横互济”大水网;按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体部署,出台了《进一步加强重要流域保护管理切实保障水安全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启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水利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联合发改、财政、环保、公安等部门开展重大水利项目、安全生态水系、重要流域保护管理、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
高举生态旗帜
大气魄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从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到2017年中央制定《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福建勇担重任,牢记嘱托,一路高举生态旗帜,在探索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先行先试。
福建积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成全省水功能区划修编、重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建立省市县三级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紧扣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全面启动“一条岸线”“三条蓝线”划定工作。在强化水资源管理的同时,福建持之以恒治理水土流失,创造性地每年开展数十个水土保持生态村建设,在全国率先将水土流失治理重点从县延伸至乡村。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83万亩,涌现出长汀生态清洁小流域、安溪崩岗、大田矿山、永春坡改梯等一批亮点工程,带动培育了宁化茶油、平和蜜柚、安溪茶业、建宁黄花梨、清流花卉苗木等一批特色产业,全省水土流失率由2011年的9.95%下降到8.87%,“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综合治理工程”和“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位居全国第一。
2015年,在深入调研、倾听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福建省委、省政府做出开展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的重要决策,计划用5年时间,以生态的理念、系统的方法改善河水,改良河床,恢复河滩,修复河岸,完成5000公里以上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通过推进安全生态水系治理,使全省城镇乡村所在地、重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主要生态敏感区等所在水系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使水量更充足、水流更自然、水质更良好,使河岸和河床更加符合自然、稳定和渐变态势,沿河动植物尤其是水生生物更加丰富多样,水系自身结构更加完整,防洪安全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的美好愿景。
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启动至今,福建各地已建成项目66个,治理河长886公里,在建项目144个,河长1330公里。莆田延寿溪通过重塑河滩、湿地,建设休闲步道、亲水平台,留出了一片田园风光;永春桃溪流域依托原有自然生态优势,以桃溪干流为生态绿轴,通过提炼乡愁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建设了卿园、愿园等景观节点,完善景观配套设施,勾勒出一幅“波漾卿园、翠笼桃溪”的生态画卷,唤醒百姓浓浓乡愁;尤溪县七尺溪流域在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始终贯穿绿色生态理念,在做到生态的同时兼顾防洪,不仅具有河道功能,也体现了自然生态美……在一大批精品示范工程的影响下,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理念,正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中传播,安全与生态并重的治理方式正在全省各类水利工程中运用。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中央在2016年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而早在2014年,福建就将推行河长制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作为助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在全省启动实施了河长制,成为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最早的几个省份之一,也是出经验、树典型的几个省份之一。2017年3月1日起,福建又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整治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要务,以更高的要求、更严的标准、更实的举措,坚持赶前不赶后、早抓早发力,在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升级版,努力做到组织体系全覆盖、保护管理全域化、履职尽责全周期、问题整治全方位、社会力量全动员、考核问责全过程,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实现河流功能永续利用,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提供支撑保障。目前,福建河长制在方案制定、组织架构、制度建立、立法保障、问题整治、综合治水、社会参与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8月25日全国第一次河长制工作推进会指定该省作了典型发言,9月12日太湖流域片第三次河长制现场会在永春召开。
强化改革创新
大手笔提升水利建管效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不断探索拓宽融资,突出项目带动,加快防洪防潮、蓄水、引调水、流域综合整治等工程建设,持续推进重大水利项目建设,陆续建成仙游金钟水利枢纽及引水配套、厦门莲花等一批蓄引调水工程,持续推进“五江一溪”、其他重要独流入海河流防洪治理,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治理工程,水利支撑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福建省在建设中凸显水利服务民生的作用,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解决了81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投资35.71亿元,除险加固水库1900座,强化加固海堤170公里;推进276座小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启动新一轮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224座;持续推进 6批37个小农水重点(项目)县建设、30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17个初级水利化县和3个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县建设。
五年间,福建水利建设迎来了美好时光,而这背后离不开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保障。2012年,福建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措施35件,内容涉及水利投资、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2015年,省政府出台了对PPP示范项目给予前期费用奖补、提供项目融资增信支持等七条扶持政策,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为确保水利工程运行安全并长久充分发挥效益,福建大力开展重点领域改革。在水利建设管理上,推行了水利工程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2017年起全面推广水利工程电子招投标工作;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上,推动省政府出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办法(试行)》,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理主体,健全管理制度;在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上,出台了与农田水利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等相关的3个指导意见,开展了11个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建设。此外,福建大力创新水利工作机制,通过深化常态化服务机制,建立了区域工作责任制;有效整合环保、住建、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力量,加快推进城市内涝防治、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水系连通等涉及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河道管养等工作。
强化精准防御
大幅度提高防汛抗灾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全面落实“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工作机制,坚持防汛抗旱齐抓、防灾抗灾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不断提高精准预测、精准预警、精准处置水平。
通过全力夯实防灾基础,福建省防灾减灾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在全面加快防洪排涝挡潮工程建设的同时,全省完成74个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建立了连接部省市县乡五级和省市县气象、防汛、水文等部门的信息网络,在全国率先建成了乡镇指挥决策预警平台。升级改造了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组织编制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和防汛防台风指挥作战图。全省各地配备了72台大型排涝车、57台防汛无人机,覆盖全省防汛防台风重点区域的50个县和省属抢险队伍;为全省929个乡镇配备应急卫星电话;编制了村级预案操作指南和防汛案例培训教材……
在应急管理方面,福建省建立了预测—预报、预警—响应、会商—部署、指挥—救援应急响应机制,局部短历时强降雨预测预报精度明显提高;坚持提前点对点指导,提前预置救援兵力,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防灾减灾指挥水平明显提升;开通防汛专用短号,建立以短信通知为平台、村级预案为核心、锣长制为重点的群防机制,群众自我防范意识与水平明显增强;在全国率先出台《福建省防汛防台风新闻舆论工作应急预案》,协调媒体加强防汛防台风报道、广泛发布灾害信息,引导群众自觉防灾避险。
防洪能力的显著提升,给福建全力抗击水旱灾害提供了可靠保障。五年来,福建省成功抵御了80场灾害性暴雨、42个台风(12个登陆)、560站(次)的超警戒洪水和多地的局部干旱,累计转移危险区域群众609.06万人次,有力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灾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建设生态福建的道路上,福建水利人将不辱使命,奋勇前行。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