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水利网站5月9日讯 (通讯员 朱自强)自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建设以来,在省、市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高度重视,强化举措,攻坚克难,狠抓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建设管理工作,一批惠及民生的小型水利工程得到国家和省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特别是在2013、2016年持续干旱中,兴修的大小当家塘坝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必要的水源保障,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层层抓好责任落实。区政府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水务、财政、发改等部门及项目实施乡镇等单位参加的宣州区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开展建设任务的分解、检查监督及工程验收等业务工作。区政府与有关乡镇办事处和相关部门,乡镇与行政村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建设任务。各成员单位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工作过程中密切合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是强化宣传引导,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项目建设任务重,范围广,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是关键。一方面,区、乡、村通过层层召开动员会、现场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央、省、市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系列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各项改革发展措施;宣传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目标任务等,统一广大干群思想认识。项目实施乡镇在项目申报和落实任务工程中,深入村组和农户家中加强政策宣传,深入细致进行走访调研,一线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涌现出的好做法、好典型、好成效,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建设和管理。
三是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编制完成《宣城市宣州区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规划》,并规定年度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实施方案及计划编制都要以规划为依据,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从实施“三加一”工程到全面落实“5588”行动计划,该区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分年度下发建设任务,有计划地推进面上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根据村组申报情况,结合群众意愿,编制具体的年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宣州区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质量要求》、《宣州区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质量标准》等质量控制办法和管理体系,对布局原则、工程规模、结构形式、质量控制、关键工序工艺等提出具体要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坚持“六制”管理,其他工程会同有关乡镇街道共同负责项目的建设管理。同时,在各工程建设现场设立公示牌,公开建设规模、投资计划和财政补助等内容,不断提高群众的知晓度,满意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四是强化资金整合,整体推进项目建设。为全力抓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项目建设,除省、市、区财政投入外,该区还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在工程建设中进行合理有效的资源、技术、项目及资金整合等,集中连片进行综合治理。相关涉农部门根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有针对性、有计划地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支持;部门间按照各自职责,通力协作,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最终形成“一张纸、一条心、一起干、一朵花”的建设成效,其中以洪林镇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杨柳镇中华烟草基地等为典型代表。在资金管理上,严格资金支付程序。工程经区级验收后,根据实际完成数进行结算;对验收仍存在问题以及不合格或未能完成下达任务的,扣回其补助资金并通报批评。工程完工后及时组织验收,并建立健全工程档案,落实必要的管护经费,明确管护责任主体。此外,该区还注重通过采取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宣传引导和鼓励受益群众、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项目建设管理,形成了全员参与、全民支持的建设格局。
自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项目以来,全区已累计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7座,更新改造300千瓦小型泵站7686千瓦,加固新建小型水闸38座,改造灌溉面积1~5万亩的灌区面积13.2万亩,扩挖塘坝11566口,整治河沟230条,改造灌区末级渠系24.1万亩,累计完成投资55288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投资5037万元,区级配套5037万元,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31392万元,乡镇、村集体、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和农民群众自筹资金13822万元)。全区共先后成立了500多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并涌现出一批以聚贤达、高岭阁、天龙湖、河口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先进典型。同时,组建了195名村级水管员和46名水库管理员队伍,实现了村级水利服务体系的全覆盖。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7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