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金秋十月走黑河

2009-11-10

    中国水利网站通讯员欧阳新华11月10日报道:黑河,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麓,隐没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海。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流域面积14.29万平方千米,全长928千米。

 

  长期以来,黑河水滋养着美丽广阔的祁连草原,浇灌着河西走廊的千里沃野,支撑着额济纳绿洲的繁荣发展。但不断增长的流域用水需求逐渐让黑河力不能及,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游用水急剧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致使下游来水量减少,河湖干涸、林木死亡、草场退化、沙尘暴肆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000年,国家决策启动黑河水量统一调度。2001年8月,国务院以国函[2001]86号文批复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决定投资23.5亿元对黑河进行近期治理。

 

  至今,黑河水量调度已有10年。10年来,流域管理机构、流域各级地方政府、有关部队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通过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及近期治理,流域内用水结构、生态环境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上游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中游深入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进入下游水量逐年增加,有效遏制了下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黑河调水,堪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对河流生态抢救和保护的一个范例。

 

  在黑河水量调度10年之际,本报记者从黑河源头一直追随黑河水来到河尾东居延海。一路感触到黑河调水给流域方方面面带来的巨大变化。


  祁连山的羊少了草丰了
  站在青藏高原北缘祁连雪山的脚下,黑河支流八宝河在身边缓缓流过。她像一条柔顺的碧绿飘带,自由地舒展在秋日的阳光下。
  在景色颇似欧洲小镇的祁连县城,和煦的阳光尽情渲染着小城的温暖与恬静。雪山、树林、八宝河构成了一幅洁净的图画。遥远的黑河河尾额济纳的胡杨叶此刻已是金黄,相信神树园里傲然站立的千年身躯依然思念着这里源泉的鲜活与生机。我们来到祁连城边的黑河护堤上。长长的堤岸掩映在葱绿的树丛中。八宝河河水撞击河道石块溅起的小水花在阳光里闪闪发亮。
  “河道的整治和植被的恢复同等重要。前几年一些掠夺式的矿产资源开发,不但污染水体而且破坏地表植被。近期治理工程实施后,河道得到保护,径流不易下渗,既有利于恢复上游沿岸生态,又能提高向下游的输水效率。”陪同采访的祁连县水务局水政科科长柴永奎告诉记者。
  柴永奎说:“护堤也是河道整治的一部分,它能美化城区面貌和提高防洪能力,又能涵养水源,作用显而易见。”
  相对于更多更长的黑河源区河道来讲,沿线草场的围栏封育和植被恢复是更有效率的一种保护方式。
  祁连的藏族同胞自古以来以一种纯自然的悠闲方式放牧着祖祖辈辈简单的生存愿望。这种“草原牧歌”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越来越难以维系,人口不断增加,草原和牧场这张赖以生存的“烙饼”越摊越薄,甚至有了荒漠化的苗头。但当我们置身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时候,这幅画面已经修补得没有太明显的瑕疵了。
  “这要归功于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保护、草场退化综合治理等项目的实施”。“当然这和对自然自觉保护意识的增强也密不可分。”柴永奎肯定地说。
  在前往祁连县阿柔乡的路上,草原的落霞给两旁如云朵般的羊群涂抹上了一层金黄的颜色。
  “现在所处的位置是阿柔乡主要的草场区。”阿柔乡草原干事桑代海领着我们踏着柔软的草地来到牧民玛玛家。
  玛玛是普通、勤劳的藏区牧民,她把狭小的毡房收拾得整整齐齐。
  “这里是玛玛家的秋季草场。我们刚才看到的羊群数量在300只左右。”桑代海说:“这些年国家围栏封育,羊群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国家每年有补助,围栏封育对草场和土地确实能起到保护作用。”
  “以前家里养400多只羊,要三四个人看护。”玛玛告诉记者:“现在围栏圈养我自己就够了,可以省出劳力,我既能做家务又能看护羊群。”
  从这位中年妇女淳朴的言谈举止中似乎看不出因围栏封育导致羊群数量下降而带来的任何不愉快。
  国家实行围栏封育是逐步进行的,随着封育面积的扩大乃至全面封育,牧民不得不改变沿袭了千百年的传统生活方式。桑代海说:“为了保护黑河水源以及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我们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
  桑代海告诉记者:“在阿柔乡有着和玛玛家同样生存方式的牧民500多户。以前他们随意放养的习惯如今都已彻底改变。”
  公保才登是我们在路途中遇见的第二个牧民。采访中他似乎对政府给他划定的700亩草场不是太满足。
  “这只够我每年养200只羊70头牛!”公保才登说:“不过围栏圈养的规定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来讲应该是积德的事。尽管每年我还要买500捆草,花去1000元,但我是愿意的。我们不能只图眼前。”
  这种思维方式和生存意识的转变在短短10年里已经给祁连的牧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近些年对祁连县生态综合治理的评估显示,实施草原围栏地区,牧草平均覆盖度增加30%以上,高度增加8~12厘米,产草量每亩增加约15千克。人工造林工程实施较好,林木成活率较高,对于遏制水土流失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围栏封育、水源涵养工程促进了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过去农牧民单纯依靠增加牲畜头数提高收入,工程实施后,促进了以草定畜、划区轮牧、舍饲养畜,提高了良种、出栏和商品率,加大草原建设生态保护力度,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至今,黑河上游连续5年进入丰水期。这个资料或许能够从一个侧面佐证,源区生态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产流条件,上游生态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张掖的水少了粮丰了
  进入张掖,明显感觉到一种现代化都市的味道。被誉为“金张掖”,可能更多源于历史悠久的农业灌溉和开发。
  张掖几乎占据着黑河流域中游,它集中了全流域95%的耕地和91%的人口。
  张掖农业的发达决定了黑河中游成为流域水资源的主要消耗区。而强烈的蒸发和稀少的降水让张掖的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全指望着黑河。没有黑河水就没有“金张掖”。 饱尝干旱之苦、久蒙黑河之利的张掖人,怎能不希望黑河水在莺落峡和正义峡之间的脚步慢些、再慢些。这种愿望在10年前甚至调度10年期间都显得那么急切。
  这种对水的渴求甚至引发过许多水事矛盾。除了内蒙古自治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提出黑河分水要求以外,甘肃本省内部5~6月份“卡脖子旱” 也经常引发水事纠纷。
  缺水是引发水事纠纷的根本原因。历史上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更加剧了用水矛盾。这种灌溉方式在以前要覆盖整个中游地区几百万亩的农田,不断扩大的种植规模加上不合理的用水方式,使进入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多少年来,在要不要分水、如何分水的僵持和等待中,下游绿洲一年年萎缩,居延海逐渐走向干涸。
  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候,黑河流域正饱受水资源紧缺的生态失衡之苦,分水迫不及待。
  2000年国务院对黑河跨省(区)分水做出重要决策,黄委黑河流域管理局随即成立并进驻黑河。黑河水量统一调度正式启动。
  真正开始实施水量统一调度的时候,张掖从上到下都紧紧张张。沿线百姓都认为自家的水都均不平,还给千里以外的下游分水?
  在草滩庄引水闸采访时,张掖市水利局调水办公室负责人说:“再难也得把水分下去。2000年8月21日,这里站着沿河三个县市的领导,而在他们的身后是张掖成千上万亩等待浇灌的农田,尽管万般不舍,但一声令下之后,引水口门仍毅然决然地被关闭,黑河水滚滚北去。”
  2000年分水,张掖全线闭了四次口,都赶上地里庄稼要浇水的紧要关头。这一年的最后一次集中向下游输水过程中,黑河管理局的同志冒着天寒地冻和被当地群众围攻的危险,昼夜巡查督导。甘肃省委、省政府以及张掖地委、行署顾全大局,采取果断措施,使黑河第一年分水圆满完成任务。
  为了配合水量统一调度的实施,国家投入23.5亿巨资以保障水量调度配套措施的落实。同时也明确了当黑河上游来水15.8亿立方米时向下游新增下泄量2.55亿立方米,累计达到9.5亿立方米的分水目标。
  2.55亿立方米下泄流量给本来就极度缺水的张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水资源供需的尖锐矛盾,如何找出一条既能完成分水任务,又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成为张掖的最大难题。
  在彻底改变了以往用水格局的现实下,张掖创建节水型社会势在必行。2001年7月,张掖成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
  在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展厅,张掖水利局有关人员指着玻璃柜中展示的一张张水票对记者说:“刚刚告别了粮票和布票,张掖却和水票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民用水也从来没有这么精细地‘计划’过。”
  居家的自来水管、农田的渠道引水、工业生产用水等等都纳入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地(产)、配水到户、公众参与和水票运转”的节水型社会基本框架。
  这种节约相对于几百万的灌溉农田来说似乎受了不少委屈。大水漫灌这种奢侈性的随意已经远去。
  在梨园河灌区兰堡村,兼任村农民用水者协会会长的村委主任周兴民告诉记者,2002年成立协会后,按亩分水的方式被按方分水所代替。农民要用水直接把钱交给协会,协会再到灌区购买水票。我们村现在每年还能节约50多万立方米水。
  “当然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也保障了我们在用水缺少的情况下实现了增产增收。”周兴明说:“再加上有了水利工程的保障,河水直接分到各家各户,水事纠纷也少了。”
  张掖的用水被“硬性”地减少了很多以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并没有减小,同时,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也保障了农民增产增收。
  39岁的农户梁克给记者算起了账:“今年种了10亩玉米,一亩地配350立方米水,一立方米水合6分钱,用足了也就20来块钱,算算其他农药、地膜、化肥等成本加起来300元,一亩地的纯收成能达到1200元。我在农闲的时候搞运输,一年下来收入比以前只多不少。”
  经过近10年的不断努力,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在张掖初见成效,这使得黑河分水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自2000年以来,流域管理机构协调中游地区累计实施了35次全线闭口措施。同时,张掖对黑河渠系水的利用率由2000年59%提高到2008年的75%,工农业发展快步走上了节水型轨道。
  额济纳的生态好了沙尘暴少了
  在额济纳旗街头,有许多卖石头的店铺。店里摆放着许多胡杨树死后历经千万年而形成的硅化木,胡杨是十分耐旱的植物,每一个被石化的身躯内都封存着一段与干旱有关的记忆。额济纳旗广袤的大地降水稀少、蒸发极强,属生态极度脆弱区。正是有了黑河水,才有了成片的胡杨和红柳,才使额济纳绿洲独显生机,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
  据史料记载,受黑河滋养的下游地区曾水草丰茂,绿茵遍野。当时,额济纳河两岸,东、西居延海四周和古日乃湖地区,胡杨、沙枣、红柳、梭梭、白刺、甘草、芦苇等林草生长繁茂,郁郁葱葱。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中游用水大幅增加,以及下游土地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这片绿洲生态环境急剧退化,沙进人退、气候劣变,沙尘暴等灾害天气频繁发生。
  额济纳水务局副局长照日格图介绍,黑河下游每年断流时间由20世纪50年代的约100天延长至21世纪初的近200天。西居延海、东居延海也已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干涸。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多处泉眼和沼泽先后消失。
  断流使昔日水草丰美、鹅翔空际的居延美景沦为寸草不生、沙尘飞扬的盐碱地,成了当地人谈“风”色变的“黑风口”,居延海就成了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源区之一。
  “草本植物种类大幅度减少,草地植物群落也由原来的湿生、中生草甸草地群落向荒漠草地群落演替。”照日格图说:“与此相伴而来的是大规模、经常性的沙尘暴。1993年西北地区的那次特大沙尘暴影响着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地区,农作物受灾不说,死亡人数达到85人,死亡牲畜120万头。”
  造成下游生态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水资源问题,特别是生态用水的被挤占。
  黑河的分水终于给额济纳重新带来了生机。一场抢救和恢复额济纳绿洲的行动就此开始。
  2001年9月17日中午时分,黑河水历时743个小时,穿过500多千米的茫茫戈壁,终于到达了额济纳旗府所在地达来库布镇。河水轻吻着焦渴的土地,额济纳旗党政领导和达镇的乡亲们激动地载歌载舞。
  当时额济纳的乡亲们也许不知道,黑河水这一路历经了多少阵痛和磨难。尤其是流域管理机构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编制方案、勘察口门、监督闭口、巡回督查、说服群众。经过各方努力,多少年未见过黑河水的额济纳乡亲们才做梦般地亲吻到这股生命之泉。
  2002年7月17日和9月22日,黑河下泄水头两次流归干涸10年之久的东居延海,恢复水面面积23.8平方千米。
  2003年成功调水到达西居延海,连续干涸42年之久的西居延海过水面积达100多千米,黑河干流全线贯通行水。
  2005年历史性地实现东居延海全年不干涸,2006年东居延海首次春季进水,至2009年,东居延海实现连续5年不干涸,生态功能部分得到恢复。
  时隔近10年,当我们驻足黑河水最终的怀抱——东居延海时,再次惊叹于这茫茫沙海中生动、喧闹的生命景象。
  在湖边茂密的芦苇旁边,一栋红白相间的两层楼房面水而居。东居延海的碧水不时涌上门前的台阶。成群的水鸟或在芦苇丛中嬉戏,或在银光闪闪的水面上自由飞翔。
  几个打渔人在阳光下织网。身边一个塑料筐里几十只肥肥的大闸蟹相互拥挤着。
  “没想到沙漠里产大闸蟹吧?鲜着呢!”来自山东东平县的打渔人笑着说:“我三月份来到这里,四月份是最忙的时候,现在湖里鱼类可多,草鱼、鲤鱼都很肥,我还打到过5公斤重的鲤鱼呢。”
  金秋十月能在东居延海吃上大闸蟹,让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蒙古人都感到惊喜。
  从小生活在东居延海边的38岁蒙古汉子爱东感慨万千:“记得小时候湖里的水鸟特别多,还有黄羊和兔子。湖水干涸后,环境越来越差,全村都准备移民。”
  “分水后周边的草好起来了,现在我家养了60多只羊,七八头骆驼。但为了保护草地我们只能半年圈养半年放养。”爱东说。
  爱东和妻子还在湖边建起了3个蒙古包从事餐饮业。爱东兴奋地告诉记者:“胡杨复活了,湖里有水了,这里的旅游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致富的机会。我现在每年这个季节干3个月,能挣一万多元呢。”
  黑河调水的成功为额济纳旗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为额济纳绿洲生态恢复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东居延海周边,记者见到植被覆盖明显提高,湖中芦苇摇曳,水鸟成群,碧水蓝天,景色秀美。
  生态的恢复促进了额济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记者采访期间刚好赶上额济纳每年一度的胡杨节,在这个黄金节日期间,额济纳旗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9300多万元。
  额济纳旗人大主任邓友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没有黑河水就没有额济纳绿洲,这里也就没有人类生存的条件。黑河调水是借人工之力,还原、顺应了自然规律,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客观上,生态的改善还为额济纳绿洲招来了游客,带动了餐饮业和旅游业,老百姓和城镇居民都得到了实惠。”
  邓友吉说:“分水成功遏制了额济纳绿洲生态恶化的趋势。绿洲面积增加40多平方千米,胡杨生长加快,植被、草场得以大面积恢复。以前肆虐的沙尘暴现在发生频率下降,风速也较以前降低。”
  “流域管理机构做出了巨大贡献。”邓友吉说:“黑河水让额济纳旗飞速发展。黑河调水长路漫漫,怎样更好地利用好黑河水资源,怎样分水最科学,这个还值得继续去研究和总结。”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11月10日
欧阳新华


  相关新闻:
《黑河干流水量调度方案研究》通过黄委审查验收
负重致远 破浪前行——黑河水量统一调度10年回望
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实施十年 流域发生四大变化
黑河继续探索实践生态水量调度 部署年度水量调度工作
黑河下游内蒙古段近期治理工程已通过竣工验收
黑河下游内蒙古段近期治理工程全部通过竣工验收
西安黑河金盆水利枢纽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正式运营
黑河金盆水利枢纽工程昨通过竣工验收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