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水系
石佛沉沙池
马头岗污水处理厂
尖岗水库
东风渠
郑州高新区水系
□李坤 张佳丽
去中牟县看鹭鸣湖、雁鸣湖,顺便品尝农家菜;去惠济区看索须河,在河边骑行、健步;如果去郑东新区,如意湖、龙子湖、龙湖、象湖,可以从早转到晚……流淌在绿城中的一泓泓碧水,让郑州市民在节假日出行有了更多选择。
火爆“亲水游”的背后,是郑州市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懈探索。2013年以来,借助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契机,郑州市创新“全域水系、循环水系”理念,科学配置水资源,合理调度生态用水,保障河道基流,回补地下水源,探索出了缺水地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为城市发展打足了底气,也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最坚强的生态保障。
找准症结
突破发展水瓶颈
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源于郑州对生态建设的更高要求,也源于一座缺水城市对水的迫切需求。
几十年间,郑州从一个县城飞速发展为现代化大都市,演绎了一个后发赶超的传奇。但是,缺水问题也一直如影随形,严重困扰着这个新兴城市。
虽然北依黄河,但是郑州有73%的面积属于淮河流域。因地处中原腹地,这里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仅有635.6毫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10,属于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地区。
郑州河网较为发达,市区河流多为雨水、污水排泄河道,属于天然季节性河流,可利用的水资源非常有限。在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之前,郑州每年只能依靠分配到的3.7亿立方米黄河水指标,勉力维持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生态用水则难以兼顾。
这种因缺水而采取的无奈之举,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河流缺少新鲜水源注入,无法实现自我修复,导致水环境持续恶化;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部分地区甚至形成地下水漏斗,无法补充河道基流。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多,水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特别要强调的是,郑州地处淮河上游,市内大部分河流的水都经贾鲁河最终汇入淮河。从流域保护的角度来看,郑州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对整个淮河流域也影响深远。
2013年,水利部开始在全国遴选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缺水、盼水的郑州市敏锐地意识到,应当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提升全市生态水系建设水平,引领城市健康和谐发展。
立足自身,郑州也有做试点的实力:2006年,郑州市启动了生态水系规划和建设,对城区周边9条主要河道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初步形成了“六纵六横三湖”的城市河湖连通体系。2011年,又大手笔投资34.63亿元,通过实施补源工程、河湖连通工程等,形成了具有多水源保障和水动力特征的水系网络,使郑州的试点工作得以在一个较好的基础和较高的起点上出发。
更让郑州信心倍增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这项世纪工程建成后,同黄河一起,在郑州市区域内构成两大过境水源的十字交叉,使郑州形成了丹江水、黄河水、淮河水多源互济的良好局面。每年引来的5.4亿立方米优质丹江水,不但可以改善居民生活用水品质,同时可以使郑州市中心城区置换引黄水量3.1亿立方米,新郑、中牟、荥阳、上街、航空港区压采地下水2.3亿立方米,进一步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开源”的契机以及可供发挥的空间。
“水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水利工作新的内涵。随着试点方案的逐步实施,在城市供水、防洪排涝、河道治理等工作的基础上,河湖库渠的水网连通、水资源的保护与优化配置、水生态的修复、水环境的整治、水景观的打造等内容在城市水利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显现,愈发重要。”郑州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胜利说。
理念创新
优化水网格局
人多、地多、水少,水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布局谋篇?郑州市立足自身水生态功能和特色,从城市永续发展的长远需求出发,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和维度,统筹水利建设与城市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域水系、循环水系”理念。这是郑州试点建设的最大亮点,也是试点评审时专家们最为关注和看好的内容。
水生态文明是普惠性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良好水生态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郑州市坚持“全域水系”理念,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功能分区、发展定位和产业结构布局,将全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试点实施方案,统一设计,超前谋划,统筹实施,尽最大努力让城乡居民共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红利”。
在“全域水系”理念的指引下,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将水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试点建设高潮迭起,各具特色。随着城市格局的扩大,每一个新区的开发建设,都离不开水系治理的带动,“新区规划建设,水系治理先行”成为各级政府领导的共识。这一特点在郑东新区的建设中尤为明显。
如果说郑东新区是展示郑州形象的窗口,那么生态水系则是这扇窗口上最闪亮的招牌。早在规划之初,郑东新区便考虑了北方城市缺水的特点,充分利用河道、湖泊、湿地的调蓄、循环和互补作用,开展了集调蓄、灌溉、景观、气候调节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水域建设,彰显了新区“碧水共长天一色,自然与城市共生”的独特魅力。
“在试点规划中,郑东新区被定为城市形象展示区。我们将龙湖、龙子湖、象湖、如意湖、昆丽河融汇并贯通,共同组合成生态意志凸显的组合式水系。人们都称新区为‘高富帅’‘白富美’,连李克强总理都多次为我们点赞。”郑东新区水务局局长王晓沛自豪地说。
有河无水的现实导致全市生态用水缺口非常大,即使丹江水置换出了3.1亿立方米黄河水指标,依然无法满足现实用水需求。要用有限的水办更多的事,郑州必须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在彻底盘点了自家的“水家底”后,郑州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建循环水系,让流出去的水再流回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让这个想法变为现实的关键点就在圃田泽。
原来,受河流走势影响,黄河水进入金水河、熊儿河、十七里河、潮河后,向东北与龙湖、东风渠的水合并在一起,在圃田泽附近流入贾鲁河,之后就流出了市外。
这个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在2015年9月开始付诸实践。郑州市以自然河湖水系、大中型调蓄工程和连通工程为依托,启动了环城生态水系循环工程,通过在圃田泽修建两级提水泵站,将水提至花马沟、白石滚潭沟等河道,实现了水的循环,让1立方米水变成了2立方米,减少了生态用水总量,有效解决了郑州先天水资源不足的问题,让河流回归了流动的生命本质,提升了河流的自净能力,体现了“循环利用、节约复用”的水资源使用新理念。
“水源优、河湖通、流水清、沿岸美”是郑州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四大目标。虽然只有寥寥十几字,但真正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
围绕“水源优”的目标,郑州市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双管齐下,一方面建设引黄水源、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中水水源三大水源体系;另一方面,借助生态水系调度运行管理系统对现有引黄工程进行科学调度,确保生态水系有水可用。
针对“河湖通”的要求,郑州以都市区为核心,依托现有生态水系建设,疏通须水河、索须河等河道,扩大过水断面。通过建设调节水闸,使贾鲁河、七里河、潮河互通,与南水北调总干渠相互呼应,形成郑州市环城水系。重点推进贾鲁河综合治理,恢复贾鲁河流域水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能力,并通过财政奖补等激励措施,带动沿河流域地区连通河湖。
围绕“流水清”和“沿岸美”的目标,郑州市不断加强河流湖库水质水量联合调度,保障生态需水量和河道生态基流。同时,采用生物技术护岸、护坡,按照“自然、立体、适生”的原则建设生态廊道,改善郑州市河湖生态环境,同郑州市“绿城”美称相呼应。
在贾鲁河治理工程整治现场,几十米宽的河床上,挖掘机、翻斗车来回穿梭,将河底淤泥一点点清除。因治理战线长、涉及地区多、治理难度大,这项投资138亿元的工程被称为郑州水生态建设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不仅被纳入全市五大重点工作,同时也被列为河南省重点工程。为确保工程顺利开展,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马懿与市委副书记、市长程志明共同担任这项工程的指挥长,并多次带领有关部门现场考察、现场协调、现场督战。
治理完成后,贾鲁河将实现“逆袭”:水面面积从2644.35亩增加至1万余亩,同时新增林地绿化面积8200亩,改善河道和两岸生态,重塑百里河道旖旎画卷,有力带动沿线区县发展,从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变成广大市民心中追寻的城市桃源。
2016年10月,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在调研时充分肯定了郑州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他特别强调,一座城市宜居才能乐业。城市有水才有灵气,有水才有活力。郑州不仅要成为经济增长的载体,还要成为人们宜居的乐园。
随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郑州离这个愿景已经越来越近。
以水为基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三年试点期间,郑州市规划投入“真金白银”368亿元,实施了水系连通、水源置换、生态修复等25大类工程,30项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均达到试点目标要求,其中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等15项指标超额完成,试点建设成果辐射都市区全部地域,全民共享水生态建设“红利”。
人们常说“风生水起”,而在郑州却是“水起风来”。坚实的水利基础支撑,加之突出的区位优势,发挥了1+1﹥2的效果。近年来,河南自贸区、中原经济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纷纷花落郑州,形成了优越的政策叠加优势。去年,国家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让全市乃至全省人民振奋不已。
多重利好给郑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河南省委、省政府对郑州寄予厚望。省委书记谢伏瞻指出,郑州要当好龙头,支撑、引领全省经济发展。在一个个金字招牌开花、落地、生根的过程中,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保障作用。
在美国工作的郑州小伙李不言已经4年没有回家。在他的记忆中,之前很多河流或是垃圾遍地,或是水体黑臭,向来都得绕着走。这次回来,看到的却处处是“河清、水畅、景美、岸绿”。亲水、近水成为最常见的休闲方式,临水而居、择水而憩也变成最理想的置业目标,这与他所在的旧金山别无二致。他兴奋地拿起手机频频定格眼前的美景:“我回去要给同事看看我的家乡是多么漂亮。”
不只是在城区,传统农业大县中牟也因水改变了命运。在试点建设期间,郑州市结合中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农业基础,规划建设了占地5.3平方公里的国家农业公园生态水系,构建了“水景观、水文化、水生态”相互协调,现代农业、现代渔业与水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的水生态环境系统,改变了中牟以往“灰头土脸”的形象,充分展示了这块田园乐居的“颜值美”,不仅吸引了许多国内知名企业相继入驻,还吸引了大批省内外居民来此安家落户、投资创业。
位于中牟县国家农业公园内的鹭鸣湖,是黄河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郑汴之间一颗弥足珍贵的生态“绿心”。置身其中,只见繁花美树交相辉映,亭台楼阁静立其中,56万平方米水面波光潋滟,芦苇飘荡,雅致的水乡风韵让人流连忘返。春赏花,夏戏水,秋品蟹,冬汤泉,这里一年四季都聚集着旺盛的人气。
中牟县水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苏福增说:“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下,中牟县实现了以水养城、以水富城、以水美城的夙愿。这几年来中牟观光旅游的人特别多,现代农业、观光农业、旅游业发展势头特别好。”
目前,中牟县已经加入了全市经济增速的“前段班”,并跻身全国百强县,成为中原黄土地上飞出的“金凤凰”。
同样是依托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被称为“郑州后花园”的惠济区充分发挥水源丰沛的优势,通过修复索须河生态环境、疏挖整治贾鲁河河道、提升东风渠沿线景观,全面打造了“两河一渠”生态水系,显著提升了辖区的水环境,进一步拔高了旅游业的档次,实现了“处处皆风景,全域皆旅游”的目标,逐步形成了绿色发展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让一度发展滞后的老城区再次成为人气爆棚、商业竞逐的热土。
4月21日,河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许甘露在调研郑州水生态建设时指出,水生态建设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今后郑州经济社会大发展的一个战略资源,还是郑州市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更是郑州市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声誉、增强城市魅力和吸引力的重要突破口。
“今后我们将奋力攻坚,继续加快实施一系列生态水利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通过节水、引水、净水、美水,更好地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郑州市副市长李喜安表示。
厚重的历史哺育了郑州的过去,时代的风潮催生着郑州的未来。对水生态的追梦之旅,也将是郑州的崛起之旅。我们期待,郑州,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劲舞龙头,傲然崛起。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