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湿地
好溪堰好溪楼
碧水映村之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
□记者 陶丽琴 徐鹤群 特约记者 吴建云
碧江流远,峰峦如簇,波光岚影……丽水诗意般的风景令其声名鹊起,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3年位居浙江省第一及国内前列,被誉为“中国第一生态市”。
丽水,地处浙江西南部,与富足的浙江其他地市相比,经济欠发达,GDP在全省几乎垫底。但这里拥有的“绿色财富”却让许多经济排名前位的地区望尘莫及。
2006年7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丽水调研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这既是对丽水良好生态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丽水改革发展的殷殷嘱托。同时对丽水治水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后十几年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执政新理念以来,“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成为丽水人的坚定信念和价值追求,并化为治水兴水的强大动能,撸起袖子加油干,让丽水这一“生态高地”峰值持续刷新。
前不久,记者前往丽水,去体验绿意浸染的山水,感受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脉络。
先行先试持续发力
生态高地
丽水在绿水青山方面得天独厚,资源禀赋特征鲜明。但要让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关键在于建设。而丽水最重要的抓手是在“五水共治”基础上的“先行先试”,从而推动科学治水、系统治水。
2014年,丽水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要集中精力抓好‘五个一批’,推动国家级水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2015年3月,时任丽水市委书记王永康在“五水共治”暨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上明确提出要求。
“五个一批”包括建好一批治水工程、创新一批治水机制、抓出一批治水特色、培育一批治水示范、形成一批治水制度。在这次会上,丽阳坑水系整治、好溪堰水系连通生态整治、滩坑引水工程、松阴溪整治工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通济堰保护等“十大示范项目”列入着重加快建设的内容。
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十大示范项目如期推进。好溪堰水系连通生态整治示范项目根据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总体要求,对丽阳溪流域两岸用地按照保护、保育、生态缓释、控制利用和适度开发等进行划分和控制,实现好溪堰水系水资源优化配置等目标。目前,好溪堰水系整治一阶段工程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成为丽水市区新的内河景观亮点。
九龙生态湿地公园建设示范项目是浙江省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河流湿地,也是“八百里瓯江”最具原生态风貌的江域湿地生态系统。在此前进行采砂综合整治、基本完成河道修复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综合整治,目前已基本建成了一个融淳朴、奇韵、野趣及原生态于一体的综合型湿地公园,成为丽水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南明湖生态景观示范项目已完成江滨景观带、生态景观林建设,呈现“清流、绿林、河滩、湿地”交相辉映的秀丽景观。莲都区“碧水映村”示范项目利山村河道生态整治,在恢复河道正常功能的同时,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鱼游”的景象……
从一条条河道巨变的背后,人们不难看出,丽水人豪情运笔,以水生态文明的自觉实践,描绘着“生态高地”的美丽画卷。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工作方针后,丽水治水迎来又一次重大机遇。
“市里从2015年就开始抓践行新时期中央治水工作新方针先行区建设。”丽水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程俊龙介绍说。
丽水这一重大举措有着明确的目标,即以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标准化管理为载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深化“五水共治”和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全力推动丽水绿色发展。
目前,先行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17年6月底,全市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0.7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35亿元的59.31%,其中9项“百项千亿”项目完成投资9.14亿元,完成率55.4%。已开工建设的潜明水库、黄南水库、青田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进展顺利。
“‘先行先试’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其示范效应,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更在于推动建设、加快发展。丽水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作为价值追求,主动而为,赢得了一次次发展机遇,朝着最顶格的水生态标准进发,从而成就了丽水这一全国的生态标杆。”一位水利专家的评述正是丽水不断擦亮生态底色的关键所在。
机制创新持续护佑
生态高地
丽水践行水生态文明的足印深深镌刻在一幅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鱼游蛙栖的画面里,福泽世人。但要让一湾清泓永葆本色,则要靠最科学的保护机制。一个有效而且长效的治水机制——河长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年,河长制在丽水全市推开,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全覆盖,并为全市河流问诊把脉开良方,实行“一河一策”,落实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
在丽水,丽阳坑被称之为“书记河”,好溪堰则是“市长河”。“这是丽水最难治的两条河。由书记、市长担任河长,可见市里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丽水市河长办吴建云告诉记者。
河长制对于治河效果非常明显。以丽阳坑为例,各级河长每周至少到丽阳坑全线巡查两次以上,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并绘制丽阳坑水系作战图,实施挂图作战。
过去在当地市民眼里,治理丽阳坑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今年1月的一组监测数据表明,该水系福灵寺坑上游水质为Ⅲ类,溪口大桥出水口水质为Ⅳ类,全流域基本消除劣Ⅴ类水质。
推行河长制,旨在有效调动地方政府履行治水职责,而制定《城市蓝线规划》则把水域管理纳入到法规的层面,更具约束力。
2013年,丽水市政府颁布《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并批复《城市蓝线规划》,明确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内,一律不得建非基础设施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不得占用重要水域,确需占用的,应当依法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许可手续。涉及水利、住建、环保、文物保护等其他行政审批事项的,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应审批手续。
也就是说,丽水市把是否符合蓝线规划作为工程建设的前置条件。“自从《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和《城市蓝线规划》颁布后,各地各部门严格按照蓝线规划来控制管理,效果很明显。”市水利局规划计划处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今年7月中旬,瓯江入河口附近的几位村民来到市水利局咨询河滩地建房事宜。原来,村里将一块河滩地卖给了村民建房子。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此地块有可能涉及到蓝线管理范围,要审批的话必须得有水利部门的意见。经查阅蓝线规划文本后,此地块确属蓝线管理范围。村民们非常理解,并表示希望有机会调整蓝线后再建房。
“河权到户”是丽水首创,它借鉴的是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和山林承包到户的思路。
丽水市境内乡村河道近万条,这也让丽水在重拳治污过程中,首先面对河道保洁和长效管理的难题。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GDP在全省各设区市中排名倒数第二,财力并不宽裕,从财政拿钱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2014年8月,丽水选择青田县章村乡试点“河权改革”,把河道经营权像承包田、承包山一样分段承包出去,承包人有权在河道经营特色渔业、乡村休闲旅游,但也要负责河道的日常管护。
通过承包这种市场化的方式,政府不但不用出钱请人维护河道,还可以开发河道资源的潜在价值。目前,靠河权改革,一些河道已经开始进入“以河养河”的良性循环。
在丽水市水利局局长徐为民看来,探索“河权改革”,就是要改变以往河道“重建轻管”的状况,让面广量大的乡村河道“有人管、管得起、管得好”。乡村山区小溪小河这些“毛细血管”清了、畅了、美了,整个流域水系的治理自然也就“活”了。
生态高地不断筑起
民生幸福高地
由瓯江干流水电站蓄水而形成的南明湖贯穿丽水城区,景区自然风光绮丽,揽“清流、绿林、河滩、湿地”于一域。青山郁郁,绿水潺潺,拥有这些现代社会最为稀缺元素的丽水成为名副其实的“浙江绿谷”,享誉全国。
“过去每当周末或节假日,许多丽水人都到温州购物,感受现代生活。现在反过来了,温州人到丽水来体验绿水青山,感受诗和远方。”丽水市水利局副局长卓观园为丽水优美的生态感到自豪。
五年间,丽水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的发展主线,在护美绿水青山的同时,把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筑起“民生幸福高地”。
前不久,丽水市环保局一份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上半年,丽水96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95个断面为Ⅰ类~Ⅲ类水,占总数的99%。丽水人享有一方好水,着实令人羡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现如今,丽水美丽环境正在转化为美丽经济,成为发展的新引擎。
贯穿松阳县全境的松阴溪,从2012年开始,有10个项目列入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进行综合整治。在显著提高防洪能力的同时,水生态、水景观得到极大提升:建成占地3.7公顷的融生态、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滩公园和60公里的休闲绿道,并逐步完善跨河索桥,游步道、栈道等配套设施建设,在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场所的同时,吸引了大批游客,形成了“松阴溪绿色经济带”。
“碧水映村”是在美丽乡村背景下,采取河道整治和控源截污等措施开展水环境整治,实现活水绕村、净水互通,促进农村水生态系统健康良性发展和村容村貌的整体提升,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打造“秀山丽水”升级版奠定坚实的水生态基础。
“节水减排洁水美河行动”“丝路瓯江百里画廊行动”“双百亿安全水利行动”“以鱼秀水,以渔富民行动”……在丽水市委、市政府“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战略中,十大水利行动已经谋划并着手实施,一幅幅生态惠民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