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争上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当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绿色发展成为“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必须坚持的重要发展理念。
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绿色发展,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迅速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统筹解决流域区域、城市农村、东中西部水利突出问题;从涵养水源、修复生态入手,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协调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
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
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品牌
过去到河南许昌,当地人会说:“有啥可转,半晌就能转完。”而今的许昌大不一样,已构建起以82公里环城河、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市区水系格局,华丽转身成为可以看河景、坐游船、观喷泉,两天都转不完的魅力新城。
面对我国特殊的水情和当前水生态难题,2013年以来,水利部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为指引,成立了由陈雷部长任组长、各相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水利部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启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选择两批共105个基础条件较好、代表性和典型性较强的城市,涵盖了七大流域,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水资源禀赋条件和水生态系统特点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截至目前,第一批试点中,42个试点建设任务已完成70%,首个试点山东省济南市已率先通过水利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的验收,河南省许昌市和湖南省长沙市已向水利部提交验收申请。另有38个试点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7个试点进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行列。同时,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贵州、云南、陕西等11个省相继开展了省级水生态文明创建。
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
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0.72%。”2010—2012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时刻回响耳畔。水利部2013年提出要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2015年,历时4年多编制完成的我国首部国家层面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正式获批复。
崇山峻岭的云南元阳县,一度饱受水土流失之苦。如今远远望去,坡缓坡陡之地,沟边坎下石隙,层层梯田,碧禾浪涌。5年前,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重庆市,遍野荒坡贫土,现在8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得到治理。“十二五”期间,全国相继建成60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104个科技示范园,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科学调水
为河流生态代言
维护健康水生态、保障国家水安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水利部高度重视河流健康问题,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河流生态代言人的重任。
2010年8月13日,继成功实施黄河、黑河、塔里木河“三河”调水之后,水利部又把目光投向水体污染积弊已久的太湖流域,决定实施“引江济太”,通过工程调水以提高太湖水体自净能力,改善太湖流域水质,并增加向太湖周边地区供水,让太湖水流动起来。调水工程实施以来,主要受水区水质明显改善,受益面积达9600平方公里,改善了无锡、苏州、上海等城市水源地的水质,受益人口近1000万。
尤其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河南郑州市用水矛盾缓解,水流的自净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因缺水而萎缩的湖泊、库区重现生机,沿线植被开始修复。
水利风景区建设成为
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湖边是公园,涌边是美景,水清岸绿,瓜果飘香。号称“世界工厂”的广东东莞,在水生态修复过程中,已蜕变成为美丽的水乡休闲旅游区。近年,珠三角地区累计治理及生态修复河涌超2500公里,新建湖泊超18个,到处呈现出城水相依的岭南水乡景象。今天,放眼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条条河流、一座座水库、一处处湿地、一个个灌区等变身为水利风景区,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
水利风景区建设开展10多年来,已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各种资源高度集中的城市,截污治污是营造优美水环境的重要关口。北京市丰台区水务局设置截污管线,使原来直接入河的污水进入市政污水管线,经过处理后再排放,还河道清澈面貌。江苏淮安市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每年投入1亿元资金,对县乡河道以及村庄河塘进行疏浚整治,通过河坡、河堤种植花草等多种形式,维护河道生态功能,形成良好的河道景观。
2016年,全国新增水利风景区300多个,其中59个被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目前,水利部已批准设立778个“国家水利风景区”,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批生态环境优美、山水林路相融、文化历史传承的水利景区已成为美丽中国的缩影。
今天,在绿色理念指引下,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各地紧密结合当地水资源水生态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初步形成以水系为脉络、以制度为先导、以水利为龙头、多部门协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格局。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3月23日